顾炎武(1613~1682)

    顾炎武(1613~1682) :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初名绛,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生。他研究经学、音韵、历史、地理等,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把古韵分为10部,其中有4部成为定论,即歌部、阳部、耕部、蒸部。其余几部也都粗具规模,后来各家古韵分部,都是在顾氏分部的基础上加细加详。
  顾炎武在音韵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用离析"唐韵" (实际是《广韵》)的方法研究古韵。宋人也曾研究古韵,但把《唐韵》的每一个韵部看成一个整体,没有想到把它们拆开,因此,尽管把韵部定得很宽,仍然不免出韵。另一个极端是遇字逐个解决,没有注意到语音的系统性。顾炎武则把某些韵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重新与其他的韵部合并。这样有分有合,既照顾了语音的系统性,又照顾了语音的历史发展。他首先废弃平水韵,回到"唐韵"。比如把尤韵一部分字如"丘"、"谋"归入"之咍"部,这就是"离析唐韵",回到古韵。再比如把支、麻、庚三韵各分为二,屋韵分为三,令它们归入不同的古韵部,充分体现了古今语音系统的差别。他的这种离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还公认是很有价值的。其次,他最先提出用入声配阴声。《诗经》常常有入声字跟阴声字押韵,以及一个字有去入两读的现象,顾炎武从这些现象中认识到,除了收唇音的入声缉、合等韵没有相应的阴声韵以外,入声都应该配阴声。在古音学的分部问题上,有阴阳入三分法,有阴阳两分法,按两分法说,他的作法是对的。
  顾炎武在古音学的研究中,一方面有理论的建树,另一方面有对大量材料的分析,所以后来被学者誉为古音学的奠基者。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学五书》中。

为您推荐

国语罗马字

国语罗马字 : 全称为"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5~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 罗马字母拼音研究委员会" 研究制订,1928年国民党政府大学院公布。这是中国推行国语和供一切注音用的第一个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

古韵

古韵 : 指以《诗经》为主的先秦两汉韵文的韵。这些韵,从早就有人发现有些不大顺口,到宋代,出了一种叶音说:凡字用到韵文里,可以按不同的上下文随便改变平时的念法,好叫它顺嘴。比方虞字,在《驺虞》一章,上文韵脚是葭..

古音

古音 : 指中国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这是与隋唐语音通称今音相对而言。从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称周秦两汉语音为上古音,称隋唐语音为中古音。广义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声、韵、调,狭义的古音指以《诗经》、《楚辞..

古叙利亚语

古西伯利亚诸语言

古西伯利亚诸语言 : 也称极北诸语言,苏联学者则多称作古亚细亚诸语言。指分布于亚洲最北部的西伯利亚地区的 3组语言和一种独立语言,它们彼此没有亲属关系。使用人口总计不超过 3万。这些语言并不构成一个语系,..

哈尼文

哈尼文 : 见哈尼语。 ..

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 : 原义"国际语音字母",简称IPA,国际语音协会制定。19世纪末期,西方语言学界鉴于当时的语言注音方案紊乱,对研究和教学都不利,一些学校的语言教师在英国伦敦成立了"语音教师协会",他们共同讨论、制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