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声树 :
河南邓县(今邓州市)人。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8年转入中国文学系本科。1932年毕业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员、编辑员、副研究员、专任研究员。1944~1948年赴美国考察,兼任美国哈佛大学远东语言部研究员、耶鲁大学语言部研究员。1950年后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后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曾任语言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方言研究组组长,《中国语文》杂志总编辑,词典编辑室主任、主编。1959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1978年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六届常务委员。
丁声树博古通今,在训诂、音韵、语法、方言、辞书编纂等方面造诣精深。1936年发表的《诗经“式”字说》一文以大量的材料,对“式”在《诗经》中的用法做出了崭新的结论,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胡适写信给丁声树,对文章提出的“‘式’与‘无’的对列联文”做了肯定和赞扬。1938年发表的《诗卷耳芣苢“采采”说》一文从“采采”这一叠音词的研究,推及先秦时代只有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可以重叠,及物动词不能重叠的规律。1942年发表《论〈诗经〉中的“何”“曷”“胡”》一文,分析了“何、曷、胡”三个疑问代词在《诗经》中用法的区别。论定在《诗经》中“曷”绝大多数是表“何时”,且一律指的是未来的时间;“胡”绝大多数是表“何故”;“何”是表“何物、何事、何处”等。
1952年发表《谈谈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规律》一文,深入浅出地对语音构造、对应、演变等音韵学基本问题做出了说明。1956~1958年撰写的《汉语音韵讲义》(李荣作图)和《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李荣参订)两部著作代表他的音韵学成就。前者是为普通话语音研究班汉语音韵学课编写的讲义,后者是一部工具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丁声树曾参加过湖北、四川等地的方言调查,参与编辑《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带队调查张家口一带的方言和昌黎方言,主持编写了《昌黎方言志》。他编写的《方言调查词汇手册》(1956)、《方言调查词汇表》(1958)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52~1953年主持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研究工作。他与吕叔湘、李荣等合著《语法讲话》,其中的“主语、宾语”部分由丁声树执笔,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1961年修订后出版单行本,书名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这本书在中国语法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1961年任词典编辑室主任和《现代汉语词典》主编。他主持了《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的通读定稿,后又主持这本词典的修订。1978年12月《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在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1和1964年,丁声树还先后两次主持《新华字典》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