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教学法 :
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地,90年代以来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其目的包括:①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②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 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③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
体裁教学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3个学派。一是以J.R.马丁(J.R.Martin)等人为首的澳大利亚学派。他们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上发展起体裁教学法, 将其应用于中小学和成人教育的语言教学。二是在北美从事修辞、作文研究和职业写作教学的一批学者,称为新修辞学派,包括C.米勒(C.Miller)等人。他们推崇体裁教学法旨在帮助大学生或从事某一职业的新手了解特定体裁的社会功能及其使用场合。第三个学派是从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如J.M.斯威尔思(J.M.Swales)与V.K.巴提亚(V.K.Bhatia)等人。他们认为,通过对专门用途英语的语篇进行体裁分析, 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语篇谋篇布局的机制及其文体特征。
体裁教学法目前主要应用于写作课和阅读课。其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交往活动,是理解客观世界并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特别是外语学习者)掌握相对稳定的、可以借鉴和依赖的语篇模式, 从而增强其理解语篇和创作语篇的信心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