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测试 :
外语测试使用范围极广,涵盖各类学校、各级人事管理和外事部门举行的测试。20世纪60年代,外语测试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从外语教学中独立出来。以色列学者B.斯波尔斯基将外语测试发展史归纳为3个阶段:前科学阶段、心理测量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阶段和社会-认知语言学阶段。这一发展过程与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基本一致,即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发展到社会-认知语言学。它与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过程也一脉相承,即从语法翻译法、听说教学法到交际法。从时间上看,外语测试流派的形成往往滞后于相应的语言学和教学法流派。语言学家常把教学与测试描述为一对“伙伴”,重视测试在语言教与学中的作用。
外语测试主要的分类法详见下表:
分类依据 | 具体类型 |
测试用途 | 成就测试、水平测试、学能测试、诊断测试、分级测试 |
语言测量形式 | 分立式测试、综合式测试 |
测试方式 | 直接测试、间接测试 |
评分方式 | 主观性测试、客观性测试 |
分数的解释方法 | 常模参照测试、标准参照测试 |
考试影响力 | 常模参照测试、标准参照测试 |
纵观外语测试设计的宗旨和目的,其发展有如下总趋势:①从重视语言形式转向重视语言运用。主要体现在从重视语法和词汇到重视组句成篇;从测试个别技能转向测试多项技能;从孤立测试语言技能转向几种技能混合测试,更加强调考试内容的综合性。②注重对口语能力的测试。考试在评估考生接受性语言技能的同时,也注重评估其产出性语言技能,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③从间接测试转向直接测试。直接测试语言的运用,强调情境的真实,提倡以任务为基础的测试。测试不仅考虑到信度,而且更加注重其效度。直接测试中的口语、写作等多种题型能够实现既定目标,提高考试效度。④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估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语与外语教学评估越来越强调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性。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和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⑤考试计算机化进程加快。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教育的发展使得目前的教育向统一的、集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从而使教学与测试逐渐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而且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有些国际性考试如托福考试已经普遍实行计算机化考试。可以预见,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将成为考试的常见形式。⑥注重考试的社会影响。考试的后效即考试对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学生个人等的影响成为关注与研究的焦点。⑦研究方法更加复杂和多样。除了常用的常模参照信度系数和因子分析等方法,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定量研究方法,例如准则参照测量、概化理论、项目反应理论以及结构平衡模式等。其他评估方法,如小组测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测试、自我评估等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定性研究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测试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