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无舌上音说

    古无舌上音说 :

舌上音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舌头音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端、透、定。古无舌上音也就是中古舌上音知、彻、澄,上古都读如舌头音端、透、定。

这一现象是由清代钱大昕最先发现的。他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文中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其根据是古书异文(如“大野既猪”又作“大野既都”)、汉魏反切(如“虫,徒冬反”)、读若(如“冲读若动”)、声训(如“陟之言得也”)等语言材料,其中舌上音“猪、冲、陟”读如舌头音“都、动、得”;舌上音“虫”用舌头音“徒”作反切上字。

现代音韵学认同钱大昕这一论断,认为上古汉语的舌头音到中古发生分化,在一、四等韵母前舌头音不变,在二、三等韵母前舌头音变成舌上音,符合语音分化的原理。现代闽方言厦门话中,一些中古舌上音字还保留舌头音的读法,如“忠”读[tiɔŋ],“哲”读[tiat],“耻”读[t‘i],“撤”读[t‘at],“拄”读[tu],“蟲”读[t‘aŋ],等等。

为您推荐

双语现象

双语现象 : 学术界对双语现象有不同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严式定义和宽式定义两种。严式定义认为双语现象指对两种或多种语言具有本族式的操控。这是一种最理想状态的双语现象。这意味着一个双语者对两..

互用

互用 : 例如《广韵》上平声十一模韵“都,当孤切”、下平声十阳韵“当,都郎切”,“当”以“都”为反切上字,“都”以“当”为反切上字,“当”“都”相互为用,所以二者属于同一声类。 又如上平声一东韵“公,古..

《读书杂志》

《读书杂志》 : 清代王念孙著。正编对《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等9种古籍作校勘、训释,并附《汉隶拾遗》一种。自嘉庆十七年(1812)开始陆..

互动假说

创造性建构假说

创造性建构假说 : 这种理论认为,二语习得的总体过程与一语习得相同,都是一个创造性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并不是简单地模仿从语言环境中接触到的语言输入,而是像一语学习那样,从输入中发现语言..

第二语言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语言能力 : 语言能力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自美国学者N.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与语言行为的区分之后,这一概念便成为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最基本概念之一。 二语语言能力是一个..

第二语言知识

第二语言知识 : 二语知识涵盖第二语言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语音、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篇知识。这些知识既包括基本要素知识,例如字母、音素、音位、词素、词等,也包括由这些基本要素组成更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