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别 : 唐代杜甫的组诗。共六首,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来的人称前三首为“三吏”,称后三首为“三别”。这六首五言乐府,也是杜甫的杰作。乾元元年 (758)冬,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以六十万军队围攻相州 (今河南安阳) ,次年三月,一战而败,伤亡惨重。于是唐王朝又征兵抓夫,使百姓苦不堪言。杜甫在乾元元年冬从华州 (今陕西省华阴县) 去洛阳,可能在相州溃败后不久又从洛阳返回华州。乾元二年三月间,他以这次路上的见闻和切身经历为素材,写成了这六首诗。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残破景象,表现了人民的苦难。作者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同情的,但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又鼓励人民服兵役。这种矛盾是为当时的现实和作者的立场所决定的。
出版时间:1985-10 无家别 : 唐代杜甫的“三别”之一。写一个败阵后回故乡的士兵,又被征在本州服兵役,这时家里的人都已死亡,没有“家”可以告别了。诗是用士兵自述的口吻写的: 安禄山叛乱后,里巷杂草丛生。我们..
出版时间:1985-10 新安吏 : 唐代杜甫的“三吏”之一。诗是这样: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
出版时间:1985-10 潼关吏 : 唐代杜甫的“三吏”之一。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是洛阳通向长安的咽喉。诗从士兵在潼关筑城写起,说城筑得坚固高大。作者问潼关的差官: 修关是为了防备安史叛军? 差官请作者下马看了..
出版时间:1985-10 水槛遣心 : 唐代杜甫的五言律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水槛 (jiàn见) ,指成都草堂水亭的栏杆。遣心,散心。共二首,写凭栏眺望所见景物和当时的心情。第一首是: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
出版时间:1985-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唐代杜甫的七言古诗。写于上元二年(761) 八月。乾元二年 (759) 年底,杜甫到了成都,并定居下来,在西郊浣花溪畔修建了草堂。上元二年八月的一天,草堂遭风雨袭击,杜甫借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