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唐代杜甫的七言古诗。写于上元二年(761) 八月。乾元二年 (759) 年底,杜甫到了成都,并定居下来,在西郊浣花溪畔修建了草堂。上元二年八月的一天,草堂遭风雨袭击,杜甫借此事述怀。诗先写茅屋被秋风破坏的情况。然后写南村群童欺侮他年老无力,抱去茅草,钻入竹丛,他喊得唇焦口燥也无济于事。不久乌云笼罩,天昏地暗,秋雨如麻,“床头屋漏无干处”。在这样的房子里,长夜是多么难熬。这时,他想到了天下寒士,希望有大房子千万间,遮盖住他们,使他们喜笑颜开。他还进一步表示,只要眼前耸立起这样的房子,即使自己的房子破烂,甚至把自己冻死,也是满足的。这里说的“寒士” 自然不等于广大人民,但这里表现的杜甫的胸怀,是包括广大忍受饥寒的人民的。
《茅屋》:[西班牙]V.B.伊巴涅斯着。庄重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8月版。13万字。写一起关于土地的争端。农民巴力被地主逼租无奈,一怒之下杀死地主,被判处死刑。全村农民痛恨地主,决定不许任何人耕种巴力租种过的土地和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七言古诗,杜甫作。上元二年(761)八月,一场秋风将作者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茅草小屋上茅草卷去,使诗人一家在风雨淋涔之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这首诗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也写出了诗人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