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 : 唐代杜甫的“三吏”之一。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是洛阳通向长安的咽喉。诗从士兵在潼关筑城写起,说城筑得坚固高大。作者问潼关的差官: 修关是为了防备安史叛军? 差官请作者下马看了新筑的城墙,并介绍关隘的险要: 栅栏排列起来连着云天,鸟也飞不过去。敌人来攻时只要守住,就用不着担心长安。请你看险要的地方,狭窄得只能容下一辆车。战争危急时拿起武器,用一个人就可拒敌。作者由此想到哥舒翰失败的教训: 天宝十五年 (756) 六月,哥舒翰把守潼关。本打算坚守,但杨国忠怂恿唐玄宗派宦官促战,结果在桃林塞 (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以西) 大败,丧失二十万人,其中不少淹死在黄河里。哥舒翰被俘投降,后死于安庆绪之手。作者劝告守关将领,不要学哥舒翰轻率出战。
潼关吏
出版时间:19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