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之泪 [德国]格吕菲乌斯

出版时间:2009-12

祖国之泪 [德国]格吕菲乌斯 : 我们已受到完全、比完全更多的蹂躏!
一批批无耻的军队,疯狂吹奏的军号,
沾满了鲜血的刀剑,轰轰震响的加农炮,
把一切辛勤的果实和储存消耗净尽。

教堂已天翻地覆,塔楼被烧成灰烬,
市政厅化为废墟,壮男们把性命送掉,
少女们受到奸污,不管向何处观瞧,
火光、瘟疫和死亡,使人们胆战心惊。

这里经常有鲜血流过战壕和市内,
已经有十八个年头,我们的河里的水,
几乎被尸体堵住而不能完全畅通。

可是我还没谈到比死亡更令人恼火,
比瘟疫、大火、饥饿更加严重的后果:
许多人灵魂之宝也已被劫夺一空。

(钱春绮译)


【赏析】
《祖国之泪》创作于1936年,是德国诗人格吕菲乌斯的不朽之作,为典型的十四行诗体。格吕菲乌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三十年战争”的动荡中度过的,早年不幸的经历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战争的灾难使他悲愤忧戚,对遭受蹂躏的祖国的爱,对饱受罹难的人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抨击,对和平的渴求,都成了诗人作品中的主要基调。
“祖国之泪”这个题目本身就有双重含义。即可以理解为人民看到自己的祖国处处生灵涂炭,自己流离失所的黯然泪流,更是祖国父亲(Vaterland)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民无枝可依,颠沛流离时的潸然泪下。
诗人正是在“祖国之泪”泣涕声中,将心中对战争的满腔悲愤化作了诗歌的控诉。“我们已受到完全、比完全更多的蹂躏!”在诗人痛心疾首的呐喊声中,耳边传来的是“疯狂吹奏的军号”和“轰轰震响的加农炮”;眼前出现的是满目疮痍、混乱不堪、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烈画面。诗歌语言强烈的影音效果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让所有的读者对此不寒而栗,战火中人们茫然四顾的胆战心惊显然已经感染了每一个受众。语言所带有的浓郁的抒情色彩是德国巴罗克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诗句中众多的形容词的叠加所造成的画面的繁芜厚重之感,与实际上只剩下鲜血和灰烬两种颜色的明暗色调的冷暖对比造成的压抑无望之感亦是巴罗克文学讲究修辞的突出表现。再者,该诗所呈现的这个残酷的世界既是自然的、感官的,又是暗示的,战争给人们的精神上带来的创伤远比肉体的摧残更为严重,“许多人灵魂之宝已被劫夺一空”。诗人更多地关注的是在动荡岁月中人的命运的不稳定性,如同游戏球一般被残酷地抛来掷去,失掉了信仰,何来救赎?而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他仍然将消弥战祸的希望寄托于上帝的身上,所以诗人暗示人们要在尘世的苦难中进行拯救的祈祷,在他的笔下,尘世事物一般并不存在固有价值,人只有通过灵魂的吸收方能获得永恒的神圣,通过内在的稳定性去对抗外在的不稳定性。在这里,精神上的内向性构成了巴罗克诗歌的又一个特征。对情感的倚重,修辞的讲究和精神上的内向性是这首诗歌突出体现的一部分巴罗克艺术的特征。
在此诗歌创作之时,“三十年战争”已经进行了18年,诗人也许更希望这痛彻心扉的祖国之泪能将这场战争的罪恶冲刷干净。失掉了灵魂的人们何时才能回头掬起这流尽的祖国之泪啊!

(沈喆)







为您推荐

《祖国的光复》

《祖国的光复》:[匈]I.贝拉着。秦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3月版。56万字。长篇小说。分3卷。前两卷分别以劳动人民出身的巴斯托尔·丘拉和知识分子托尔纳伊·彼得为中心,叙述他们对于革命从认识到行动的过程。第三卷..

《祖国的炊烟》

《祖国的炊烟》:[苏]帕乌斯托夫斯基着。李济生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7月版。22.8万字。描写苏联知识分子思想面貌、生活态度和斗争精神的长篇小说。分2部。第一部反映30年代苏联知识分子的和平建设生活,第二部描绘..

祖国,我可爱的人民!

祖国,我可爱的人民! : 一译《塞内加尔的儿子》,塞内加尔长篇小说。桑贝内·乌斯曼(见“黑色的码头工”)著。1957年法国巴黎出版社出版,后被译成英、德、意、日、俄等10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中译本196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祖国,还是锡利斯特雷

《九颗红心向祖国》

《九颗红心向祖国》:副名:九同志在巴西反政治迫害斗争纪实。郑志着。作家出版社1965年6月版。5.8万字。分为“祖国万岁”、“头可断志不可夺”、“第一次绝食斗争”、“斩断黑手”、“照妖记”、“第二次绝食斗争”、“..

《为了你,我的祖国》

《为了你,我的祖国》:副名:优秀报告文学选。北京出版社编。北京出版社1984年9月版。58.1万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而编选的报告文学集。收入共和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在读者中引起重大反响的报告文学..

《回到抗战中的祖国》

《回到抗战中的祖国》:黄薇着。新华出版社1987年8月版。21万字。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华北敌后通讯选”,选收作者以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身份于1938年8月至11月从延安到华北敌占区3个月采访撰写的报道53篇,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