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学在台湾的传播 : 1919年8月,赖和受到祖国“五四”新文学思潮的薰陶,由厦门返回台湾,带来了最早的信息和影响。“五四”新文学的全面传播则始于白话文的介绍和提倡。1921年初《台湾青年》第3卷第3号上发表甘文芳的《实社会与文学》一文,介绍了“战后中华的文学已渐渐被介绍于欧美,而且又有以青年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正在展开中,这实在是很可喜的现象”。接着,同刊又发表陈端明的《日用文鼓吹论》,介绍“然今之中国,豁然觉醒,久用白话文”。对“五四”时期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的提倡,予以肯定。1923年黄呈聪在《台湾》杂志上发表《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时,具体地谈到“我今年六月到达中国的地方,看过了这个白话文普及的状况”,并介绍了胡适对于白话文的历史考察。强调要在台湾推广白话文、进行文化启蒙,以促进社会的进步。1923年4月,《台湾》杂志发行增刊《台湾民报》,遂成为介绍和传播“五四”新文学的主要阵地。许秀湖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详细地介绍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指出“中国这近几年来的文化的进步,好像走马灯一样,实在有一日千里的势面”,还重点介绍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以及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作家。这是台湾较早的一篇全面介绍“五四”新文学的文章。同时,《台湾民报》 自1923年创刊全部改用白话文后,开始转载胡适的《终身大事》等新文学作品。当时最致力于介绍“五四”新文学成就的台湾作家是张我军,他不仅把“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带到台湾,以自己的言行掀起一股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运动,而且在孜孜不倦地从事新文学创作实践的同时,还大量介绍了“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和创作,先后发表了《新文学运动的意义》、《研究新文学应读什么书? 》、《诗体的解放》等文章; 在《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丛中的破旧殿堂》一文中,开宗明义地点明了“台湾的文学乃中国文学的一支流”,表示要“做一个导路小卒,引率文学革命军到台湾来,并且替它呐喊助攻”。并具体地介绍了胡适的“八不主义”等。其他台湾新文学的创导者,像杨云萍及其创办的《人人》杂志等,也做了大量传播工作。《台湾民报》上还介绍和转载了鲁迅的《故乡》、《狂人日记》 、《阿Q正传》 ,冰心的《超人》,郭沫若的《牧羊哀话》、《仰望》、《赠友》,以及徐志摩、徐蔚南、梁宗岱、滕固、郑振铎、焦菊隐等人的创作,在作品后面附有作家生平和创作简介,广泛地向台湾人民介绍“五四”新文学运动。其他像蔡孝乾,除发表《为台湾的文学界续哭》,声援张我军之外,又发表长文《中国新文学概观》一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五四”新文学、以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来抨击台湾的旧派诗歌的弊病,同时列举了胡适的《尝试集》、康白情的《草儿》、徐玉诺的《将来的花园》,冰心的《春水》等新诗集,来说明新诗之美。1927年后,《台湾民报》更大量从祖国大陆的《民钟》、《国闻周报》、《现代评论》、《泰东月刊》、《小说月报》等杂志上转载新文学作品。这些介绍和传播对于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芥舟在1934年发表的《台湾新文学的出路》一文指出: “台湾新文学的发生”,是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下萌芽”的。
《台湾轶事》:聂华苓着。北京出版社1980年3月版。8.7万字。短篇小说集。作者为美籍华裔女作家,本书收其1949-1964年在台湾所写的10篇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抒写青年人的情趣,..
《台湾女作家爱情散文选》:徐学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12月版。16万字。选37位台湾女作家的爱情散文49篇。包括琦君、罗兰、张秀亚、胡品清、刘静娟、张晓风、三毛、李昂、苏伟贞、简等人的作品。描写初恋的悸动,刻骨..
《台湾爱国怀乡诗词选》:巴楚编。时事出版社1981年5月版。9.9万字。选辑台湾报刊发表的诗词117首。作者有于右任、叶公超、张大千、巫永福、余光中、钟鼎文、胡品清等百余人。所收作品题材多样、各具特色,有的向往祖国大..
《新文学鉴赏文库·现代散文卷》:李若冰等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110万字。汇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各个流派、各种风格的近百位作家的散文名作近200篇。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游记、小品文等类。以作家为单元,..
《台湾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月版。13.2万字。辑入32篇作品。选自台湾省六七十年代出版的书刊。全书内容丰富,有的抒发台湾同胞思乡怀故之情,如林文煌的《故园情》、邓荣坤的《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