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方法》

    《真理与方法》 : 德国哲学解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著。1966年初版,该书是当代哲学解释学、解释学美学的经典著作。共3部。中文译本是第1部。在这部书中,伽达默尔一手拿着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一手展开了海德格尔式的本体论视界。对艺术经验进行了本体论分析。他考察艺术经验的目标是提出一套关于艺术真理问题的全新理论。他首先考察了由人文主义和康德美学所体现的近代美学的主体化倾向。认为艺术经验的奥秘在主体,这种主体必然具有一种抽象功能,即抽开艺术经验对象的各种非艺术因素,使对象系之于经验主体。“我们称为一部艺术作品并审美地体验的东西,就是建立在抽象化的结果上的。”这样艺术作品的意义就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主体的理解。“艺术作品来之主体阅历,艺术作品就是阅历的表现,在这种意义上的艺术就是阅历艺术。”因而作品的意义就不在其实现了某种非审美的功利目的上,而在接受、欣赏艺术作品的主体上,艺术作品只是当它被观照、被理解的时候,才具有意义,同样,作品只有在被理解、被感知的时候,它的意义才实现。艺术的真理问题既不孤立地在作品上,也不孤立地在作为审美意识的主体上,而在审美意识与作品相互交融的具体理解活动中。由此,他从本体论上论述了他关于艺术作品的理论。这一理论可用游戏、创造物、时间性三个概念来表述。游戏在伽达默尔那里就是指艺术作品,确切说是指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它有三个特征:主体性特征、游戏活动者的自我表现、依赖于观者创造物。在他眼中,游戏与艺术类似,游戏具有作品的特质,这就使得游戏能向创造物转化。也有三个特征:游戏作为创造物能使人于他者见出自身,具有独特的真实性,即这种真实是一种愿望的真实,它表现人的愿望,因而符合人的愿望。是一个无限的意义整体。时间性就是把作品放在其变动不居的历史演变中去考察作品的真理问题。其出发点是,艺术作品就是游戏,也就是说,艺术作品是不可分离地从其表现中获得真正存在的。进而又对美学提出了解释学要求:(1)作品的内在转换力。即艺术作品是不依赖于它由之出发的世界,艺术作品不断与其所遭际的现时存在处于相互作用之中。(2)随机性和装饰性:随机性,即作品的意义具有独立自主性,它并不依赖于它由之而来的存在。也即指存在于作品本身中未实现的,但在根本上又可实现的指令。装饰性,即把观赏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自身上来,满足他的趣味,同时又把观赏者从自身引向其所伴随的生活关联的更广泛整体中。(3)美学的解释学使命。即是在艺术经验中去再造和组合作品的意义。
伽达默尔对艺术经验中真理问题的探讨始终贯穿两个核心原则:作品对特定的现时的从属;作品在意义上依赖于观者的参与。这两个核心原则又汇聚在一个统一的精神上,即一部作品的意义是永远无法被穷尽的。当一部作品从一种文化或历史背景中转到另一种文化或历史背景时,人们可以发现一个作者和当时的读者未曾预料到的新的意义。艺术作品的意义是不断生成,不断流动的过程。

为您推荐

讲出所有的真理,但切莫直言

讲出所有的真理,但切莫直言 : 美国诗歌。艾·迪金森(见“一只鸟儿来到人行道”)著。写于1868年,发表于1945年,今收入托马斯·约翰逊编辑的《艾米莉·迪金森诗歌全集》,195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诗歌开始两行说明了..

真理与方法

真理与方法 : 哲学、美学著作。汉·伽达默尔著。1960年联邦德国图宾根初版,1965年、1973年、1975年3次修订再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中译本辽宁出版社1987年出版,王才勇译。汉·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真理的入门》

《真理的入门》:艾合买提·本·马合穆提·尤格纳克着。民族出版社1980年11月维吾尔文版。8万字。维吾尔族古典诗歌。原作成书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维吾尔族语言学家哈米提·铁木尔和吐尔逊·阿尤甫根据古维吾尔文翻译..

真理不难探寻 [波斯]萨迪

[圣经]没有虚谎是从真理出来的

[圣经]没有虚谎是从真理出来的:(源)《约翰一书》第2章21节。(典)使徒约翰告诫信徒说:“我写信给你们,不是因你们不知道真理,而是因你们知道,并且知道~。谁是说谎话的呢?不是那不认耶稣为基督的吗?不认父与子的,就是敌基..

[圣经]真理

[圣经]真理:《旧约》中真理是指人们与上帝的关系中的忠诚与正直。上帝乃真理的标准。对于希伯来人来说,真理乃道德与关系问题,而不是智力与学识问题。而希腊人的真理观却与之相反。主要指概念与智力方面的真理。《圣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议论文。选自《光明日报》。这篇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全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二是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