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悟说

    诗悟说 : 中国古代关于诗法学习的一种理论。“悟”本是佛家语,指佛教徒对自己心中的佛性的认识。北宋以后,佛家的“悟”开始进入诗歌理论,成为当时十分流行的以禅喻诗的一部分。如江西诗派的韩驹《书赠赵伯鱼》诗道:“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口拈出皆成章。”吕本中也说:“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童蒙诗训》)。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更明确把“悟”作为学诗的不二法门。韩驹等人讲“悟”,大抵是熟参前人的诗作,从中学习诗法,写出好诗。严羽讲“悟”,则是他“兴趣”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羽认为诗有“别材别趣”,而对此“别材别趣”的把握不能通过理性的认识,只能通过“悟”。所以他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语”;“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显然,严羽的“悟”,当是一种审美直觉活动。严羽注意到了审美活动中的感性直观特点,注意到这种似乎是不借助人的理性思维的直觉活动而无以名之,于是从禅宗那里借用了“悟”这一概念。严羽将汉魏盛唐诗歌作为学诗者“悟”的对象,要求学诗者“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因各人天分,下的工夫不一,所以“悟”又有“透彻之悟”,“一知半解之悟”的分别。“透彻之悟”也就是严羽说的“妙悟”,达到了这个境界,便不难写出好诗。严羽的“妙悟说”代表了古人诗论中“诗悟说”的最高成就,其理论意义在于深入到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规律的内部,强调对诗歌审美意境的创造和把握,涉及到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些特殊规律,对于传统的诗论是一个突破。其局限则在于忽视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的血缘关系,一味强调以前人优秀作品作为“悟”的对象,对作者从生活获取创作源泉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了后来的模拟复古之风。

为您推荐

点铁成金

点铁成金 : 宋代黄庭坚论诗观点。语出《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论诗,主张多向古人学习,化用前人诗文为己作。他本人..

韵外之致

韵外之致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通过作品的文字形象所传达出来的深层意蕴。语出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韵外之致”在这里和“味外之旨”、“象外..

滋味说

滋味说 : 南朝梁诗论家钟嵘关于五言诗审美特征的认识。语出《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以味喻诗,主张好诗应耐人寻味,而在各种诗体中,五言诗最为有味。晋代玄言诗盛行..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随物赋形

随物赋形 : 宋代苏轼提出的艺术创作原则。语出其《自评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不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味外说

味外说 : 唐代司空图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语出《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以味喻诗,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把诗味看作诗歌最根本的审美特征。他举例说:“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

美刺

美刺 : 儒家对诗歌教化作用的一种规定,类似今天说的歌颂和暴露。语出《毛诗序》。 《诗序》释“颂”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当为“美”之所本。“颂”是诗六义之一,内容为赞颂诸侯的功德以告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