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

    赋、比、兴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一般理解为诗歌的表现方法。最初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方法。关于“赋、比、兴”的具体含义,汉代以来存在多种解释,一般认为比较通达的是汉代郑玄、郑众,宋代李仲蒙、朱熹的解释。郑众解释:“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郑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综合起来,赋,是铺陈直叙,是不借助比喻等修辞方式的直接陈说;比,就是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兴,是起的意思,先说某物以引出要说的内容。李仲蒙则从情物关系对“赋、比、兴”作了新的解释:“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这即是说,赋是借叙事以抒情,比是借写景以抒情,兴是触物起情,所以叙事和抒情是相互为用的,景物描写是象征着特定感情的,而感情产生自景物的引发。这就用情将赋、比、兴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从而突出了诗歌的抒情特征。赋、比、兴虽然是后人对先秦诗歌表现手法的概括,但它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比兴,对于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物色,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注重诗歌表现的抒情性、形象性、含蓄性,也有着直接的作用。在今天的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仍然是常用的表现手法。更为重要的是,赋、比、兴还表现了我国古代诗人作家的艺术思维方式,构成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因而受到现代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们的重视。

为您推荐

味外说

味外说 : 唐代司空图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语出《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以味喻诗,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把诗味看作诗歌最根本的审美特征。他举例说:“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

美刺

美刺 : 儒家对诗歌教化作用的一种规定,类似今天说的歌颂和暴露。语出《毛诗序》。 《诗序》释“颂”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当为“美”之所本。“颂”是诗六义之一,内容为赞颂诸侯的功德以告神明..

感物说

感物说 : 中国古代文论对于作家情感或文思来源的一种解释。“感物说”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感物说”的“物”,..

应感

穷而后工

穷而后工 : 宋代欧阳修对作家的生活境遇与其创作成就的关系的认识。语见《梅圣俞诗集序》:“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 : 儒家的诗教,或者说儒家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语出《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温,谓颜色湿润,..

文以明道

文以明道 :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与道关系的认识。相近的说法,还有“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等。先秦的荀子、汉代的扬雄、南朝的刘勰、唐代的韩愈等人,都有过类似的见解。他们认为,道是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