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明道

    文以明道 :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与道关系的认识。相近的说法,还有“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等。先秦的荀子、汉代的扬雄、南朝的刘勰、唐代的韩愈等人,都有过类似的见解。他们认为,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他们说的道,主要是儒家之道。“文以明道”的提法,见于唐柳宗元的《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和《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文。柳宗元认为:“圣人之文,期以明道,……道假辞而明,辞假书面传”。“乃知文者以明道”。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古文家们的看法大多是重道而不轻文,既重视内容,又不忽略形式的作用。宋代的欧阳修更说“文与道俱”,主张道与文不可偏废。另一方面,宋代的理学家们又将道与文对立起来,重道轻文,甚至认为“作文害道”。朱熹则把道比作树之根本,文比作枝叶,比作吃饭时下饭的菜。这是重道轻文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总的说来,尽管人们在不同时期对道与文的关系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但“文以明道”说还是以偏重内容为主,强调文章的思想意义及社会作用。“文”既是阐明“道”的,必然就只能居于从属的地位。这样一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影响极为久远,在不同的时期对文学的发展起了不同的作用。一方面,它要求文学重视思想内容,反对徒具技巧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它也多少限制了文学对自身形式的进一步的探究,对文学的独立性注意不够。

为您推荐

应感

应感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即灵感,由陆机提出。陆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个论述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的。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灵感的特征,指出了灵感对创作的重要作用。陆机首先指出灵感..

穷而后工

穷而后工 : 宋代欧阳修对作家的生活境遇与其创作成就的关系的认识。语见《梅圣俞诗集序》:“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 : 儒家的诗教,或者说儒家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语出《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温,谓颜色湿润,..

涤除玄览

观物取象

观物取象 :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艺术起源的一种解释。语出《易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 : 唐代韩愈对作家的生平际遇与其创作的关系的认识。语见《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

诗缘情说

诗缘情说 : 中国古代诗论关于诗歌抒情特性的理论观点。先秦的“诗言志”说,因为“志”含义的复杂,本身已包含了情的成分。荀子的《乐论》和礼记·乐礼》也都指出了乐由心生,是人的感情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