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取象

    观物取象 :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艺术起源的一种解释。语出《易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又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上》)。这里说的“象”即《易经》中的卦象。《易传》的作者认为,卦象是“圣人”根据他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模拟天地万物之象而创造出来的,“圣人”用这些卦象来表现神明的意志,万物的情状。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表明了对事物的认识,创造离不开对事物深入细致的观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来的艺术家们由此认识到师法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性,而理论家们又倾向于从中发现艺术起源于对现实的模仿的依据。如五代画家荆浩说的“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清代诗论家叶燮说的“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都和古老的“观物取象说”不无影响。

为您推荐

涤除玄览

涤除玄览 : 老子关于体悟道的心态的描述,借指艺术创作、审美时的空明心境。又称“涤除玄鉴”。语出《老子·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的意思是说,对“道”的把握,应排除人内心的成见观念,..

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 : 唐代韩愈对作家的生平际遇与其创作的关系的认识。语见《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

诗缘情说

诗缘情说 : 中国古代诗论关于诗歌抒情特性的理论观点。先秦的“诗言志”说,因为“志”含义的复杂,本身已包含了情的成分。荀子的《乐论》和礼记·乐礼》也都指出了乐由心生,是人的感情的外在表现。..

大音希声

文笔

文笔 : 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与非文学的一种认识。先秦时代,“文学”一词指整个文化学术,含义十分广泛。汉代则于文学之外,又提出了“文章”的概念。汉人说的“文学”,指儒学或泛指一切学术著作,文章..

感兴

感兴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又称兴会、情兴等。指诗文创作中由于客观外物的感发而产生的诗情文思。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兴,即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不过是“兴”的多种解释之一。 “感兴”..

言、意、象

言、意、象 : 《易传》提出的一组对后来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理论范畴。《易传·系辞传》:“《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颖达解释:“《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