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物赋形

    随物赋形 : 宋代苏轼提出的艺术创作原则。语出其《自评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不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物,指描写对象;形,指艺术表现形式。苏轼借水流以喻文,认为文无定格,而取决于描写对象本身。苏轼受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影响,重视艺术表现上的自然之美,又受其父苏洵“风水相遭,自然成文”说的影响,从而主张“随物赋形”,不牵强矫合,“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一任自然。苏轼在《艳滪堆赋》中说的“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因而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也表明了同样的意思。从另一角度说,艺术家在创作中只有根据表现对象的性质采取相应的表现形式,才可能较好地传达出对象的形貌神态。这就是苏轼在《书蒲永升画后》指出的,善画水者能“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

为您推荐

韵外之致

韵外之致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通过作品的文字形象所传达出来的深层意蕴。语出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韵外之致”在这里和“味外之旨”、“象外..

滋味说

滋味说 : 南朝梁诗论家钟嵘关于五言诗审美特征的认识。语出《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以味喻诗,主张好诗应耐人寻味,而在各种诗体中,五言诗最为有味。晋代玄言诗盛行..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 中国诗画情景交融的重要特点。语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即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工诗善画,常以画入诗或以诗入画,诗情画..

味外说

美刺

美刺 : 儒家对诗歌教化作用的一种规定,类似今天说的歌颂和暴露。语出《毛诗序》。 《诗序》释“颂”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当为“美”之所本。“颂”是诗六义之一,内容为赞颂诸侯的功德以告神明..

感物说

感物说 : 中国古代文论对于作家情感或文思来源的一种解释。“感物说”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感物说”的“物”,..

赋、比、兴

赋、比、兴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一般理解为诗歌的表现方法。最初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