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形得似

    离形得似 : 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美学原则。语出《二十四诗品·形容》:“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意谓以形求神,重点表现传达出描写对象内在的神韵,而不必拘泥于外在物象的逼真。这是司空图“味外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空图认为,既然诗歌的审美特质是不离文字、不在文字的,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那么无论是创作有“味外味”的诗歌也好,欣赏诗歌的“味外味”也好,都必须既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艺术形象,又要超越这些具体的语言文字、艺术形象。单纯追求表现上的形似,绝不可能表现出对象的神韵,所谓“脱有形似,握乎已违”。(《冲淡》)这个思想贯穿在整部《二十四诗品》之中,如《雄浑》说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含蓄》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都强调了离形求神。“离形得似”的实质,在于重视诗歌意境的创造与把握,反对只在文字声律等形式因素上下工夫。可以说,“离形得似”说已涉及诗歌创作与欣赏的深层艺术规律。

为您推荐

味外说

味外说 : 唐代司空图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语出《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以味喻诗,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把诗味看作诗歌最根本的审美特征。他举例说:“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

美刺

美刺 : 儒家对诗歌教化作用的一种规定,类似今天说的歌颂和暴露。语出《毛诗序》。 《诗序》释“颂”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当为“美”之所本。“颂”是诗六义之一,内容为赞颂诸侯的功德以告神明..

感物说

感物说 : 中国古代文论对于作家情感或文思来源的一种解释。“感物说”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感物说”的“物”,..

赋、比、兴

应感

应感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即灵感,由陆机提出。陆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个论述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的。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灵感的特征,指出了灵感对创作的重要作用。陆机首先指出灵感..

穷而后工

穷而后工 : 宋代欧阳修对作家的生活境遇与其创作成就的关系的认识。语见《梅圣俞诗集序》:“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 : 儒家的诗教,或者说儒家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语出《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温,谓颜色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