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 : 诗话。南宋严羽著。大约成书于南宋理宗绍定、淳祐年间。是宋代最负盛名、理论性、系统性最强的一部诗学专著,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专著之一。中国诗歌发展到宋代,由其特定的历史、社会原因所决定,出现了内容上言理而不及情,形式上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散文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探寻诗歌的出路,寻求补救之方便成为宋人诗论的中心。这种寻求探讨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侧重诗法、音律用典等形式技巧,讲究字句的出处,二是强调诗歌自身的特征,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南宋时期的三部诗话:《岁寒堂诗话》、《白石道人诗说》、《沧浪诗话》正是从三个不同方面对江西诗派以来的不良诗风作了批评,并提出了各自的救弊主张。张戒当苏、黄影响正盛之时,故其呼声不为世重;姜夔所论,隐约其词,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独严羽《沧浪诗话》一书,当时即为人所重,而有明一代,鲜有不受其影响者。
《沧浪诗话》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诗辨》,论述学诗的门径、方法、诗歌的特征;第二部分《诗体》,论述历代诗歌体制的流变和分类;第三部分《诗法》,论述诗歌创作中的一些具体法则;第四部分《诗评》,品评历代诗人诗作的风格及高下优劣;第五部分《诗证》,考订辨正一些作家作品的时代、本事及真伪讹误。书末附有《答吴景仙书》,可以和《沧浪诗话》相发明。
《诗辨》可说是《沧浪诗话》一书的总纲,亦是全书最具理论价值的部分。严羽本人对这一部分亦颇为自负,称:“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严羽诗论,首标“兴趣”,他指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所以诗歌的特质在于“兴趣”,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严羽说的“兴趣”,实际上指的就是诗歌的审美特质。因此,严羽特别指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即是说,诗歌不同于说理议论文章,它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显然,这是针对宋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风气而发的。
既然严羽将“兴趣”看作诗的特质,而“兴趣”本身又是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那么,如何把握诗歌的这一审美特质呢?严羽以禅喻诗,提出了“妙悟说”。这里说的“悟”,本是佛家语,严羽借用来指对诗歌“兴趣”的感性直观地把握,是一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审美直觉。严羽将汉魏、盛唐诗歌比之为佛经中的大乘,作为“悟”的对象,“悟”有深浅,有一知半解之悟,也有透彻之悟,这取决于学诗者本人的“识”,即对诗歌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等的辨析能力。“识”的高低,决定着“悟”的深浅。所以严羽在《诗辨》一开头便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极为重视“识”的作用。反过来,“识”的提高,也有赖于“悟”。因此,“悟”和“识”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严羽的以禅喻诗,引起不少后人的非议,这些非议,大多起自对严羽诗论的误解;而严羽本人禅学上的谬误,其诗论的玄妙色彩,也是重要起因。《沧浪诗话》虽然存在一些局限,但对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
《沧浪诗话》历来附于严羽诗集《沧浪吟卷》之后,清人许印芳的《诗法萃编》将《沧浪诗话》整理为二卷。今人郭绍虞的《沧浪诗话校释》注释颇详,可资参阅。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