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 :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的文学艺术流派。德国文学中的表现主义极盛于1910至1925年。在德国,表现主义思潮也是首先出现于绘画界,1905年在德累斯顿成立“桥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蓝骑士”社。后来这股思潮扩展到文学界,掀起表现主义文学运动,创办了《暴风》、《行动》、《目的》、《新的激情》、《革命》等一批刊物,在诗歌、小说,特别在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参加表现主义运动的作家,在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上很不相同,也没有始终如一的“纯粹”的表现主义者。但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重视揭示人的灵魂,剖析人的精神和心理;着重展示永恒的品质,赞美原始的单纯和力量。他们深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影响。他们一再强调主动性,表现“主观的现实”,亦即表现艺术家“自己”。他们说,艺术的美,不是和外界的一致,而是和艺术家的内界一致;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所以,他们的作品刻意追求怪诞的形式、扭曲的形象、不和谐的色彩和象征的意味。表现主义在诗歌领域的代表是海姆(1887—1912)、特拉克尔(1887—1914)、韦尔弗(1890—1945)、贝恩(1886—1956)和早期的贝希尔。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一般认为是卡夫卡(1883—1924)和德布林(1878—1957)。在戏剧方面的代表是魏德金德(1864—1918)、施特恩海姆(1878—1942)、凯泽(1878—1945)和托勒尔(1893—1939)。1925年前后,表现主义逐渐衰落,其成员也进行分化,但它的反叛精神对现代文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为您推荐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德]海涅着。冯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月版。10万字。是作者流亡巴黎12年后,于1843年10月首次回德国汉堡作短暂旅行后产生的,共27章。不是旅途纪实,而是归途中的反思,由一地一事一物引起的联..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托勒尔与凯泽》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托勒尔与凯泽》:[加拿大]雷内特·本森着。汪义群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8月版。13万字。介绍着名德国戏剧家恩斯特·托勒尔与格奥尔格·凯泽的作品在表现主义戏剧中的重要地位。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文学史》

《德国文学史》:余匡复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版。62.9万字。共7章。一、18世纪前德国文学发展概况;二、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文学;三、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文学;四、德国古典时期文学;五、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六、19世..

《德国抒情诗选》

《德国的文学与艺术》

《德国的文学与艺术》:[法]斯太尔夫人着。丁世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8月版。24万字。作者《德意志论》(1810年)的第二部分。共32章。从一个反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法国贵族女作家流亡德国时的亲身体验出发,向法..

《德国诗选》

《德国诗选》:[德]歌德等着。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60年2月版,1982年版,1983年6月版,1993年12月版。40万字。选译中古至近代德国43位诗人的230余首诗歌;各种体裁以及各种流派的诗兼收并蓄,其中有12世纪的宫廷诗,13世纪..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德国的浪漫派》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德国的浪漫派》:[丹]勃兰兑斯着。刘半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月版。24万字。全面介绍德国以及丹麦、瑞典、挪威的浪漫派作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分析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从4个方面考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