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浪漫主义

    德国浪漫主义 : 它是反启蒙运动的文学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到1830年。因此,在时间上几乎与德国古典文学同步。这个年代,正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盛行的时候。特别是费希特和谢林的学说,成了浪漫主义作家的理论根据,他们推崇“自我”,盛赞无约束的个性,崇尚自然和“宇宙灵魂”。德国浪漫派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反对理性,喜欢主观幻想性和描写神秘的事物;不要求完整的形式,喜欢揉和各种文学形式;不想塑造内心和谐的人物,喜欢创造内心充满矛盾、怪诞神奇的人物;不愿意面对现实,喜欢向往中世纪,歌颂梦境和奇境,重视民间文学。他们把文艺和宗教、哲学和神话混合在一起,特别是皈依天主教,成了这些作家的精神寄托。因此,德国浪漫主义区别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浪漫主义,主要是作品中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荒诞不经的神奇故事。上述情况产生了某些消极作用。但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文学史上是有积极贡献的。他们写出了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特色的小说和诗歌,丰富了德国文学创作;他们搜集和整理出版民间文学,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翻译莎士比亚剧作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及研究介绍东方文学,开拓了德国读者和作家们的视野;他们发掘和搜集、出版德国中世纪文艺宝藏,《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尼贝龙根之歌》和一部分宫廷抒情诗及民间故事书都是浪漫派作家搜集出版的。此外,他们在德国语言的研究和整理上更是作出了杰出贡献。
1795年奥·威·施莱格尔(1767—1845)来到耶拿,1798年和弟弟弗·施莱格尔(1772—1829)创办文艺刊物《雅典娜神殿》(1798—1800),专门发表浪漫主义作家的文学论著和文学作品,文学史上称为“耶拿浪漫派”,或“早期浪漫派”。围绕他们的重要作家有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小说家蒂克(1773—1853)和瓦肯罗德(1773—1798)等。1802年这派作家逐渐解体。1805年前后,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出于对民族前途的关注,在海德尔堡形成了新的中心,称为“海德尔堡浪漫派”,或“后期浪漫派”。他们出版《隐士报》(1806),宣传浪漫主义文学。这派作家有布伦坦诺(1778—1842)、阿尔尼姆(1781—1831)、格林兄弟和艾兴多尔夫(1788—1857)等。此外,尚有“柏林浪漫派”,作家有克莱斯特(1777—1811)、沙米索(1781—1838);“施瓦本浪漫派”,作家有乌兰特(1787—1862)、豪夫(1802—1827)等。小说家霍夫曼(1776—1822)与上述各派没有直接联系,但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您推荐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德]海涅着。冯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月版。10万字。是作者流亡巴黎12年后,于1843年10月首次回德国汉堡作短暂旅行后产生的,共27章。不是旅途纪实,而是归途中的反思,由一地一事一物引起的联..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托勒尔与凯泽》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托勒尔与凯泽》:[加拿大]雷内特·本森着。汪义群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8月版。13万字。介绍着名德国戏剧家恩斯特·托勒尔与格奥尔格·凯泽的作品在表现主义戏剧中的重要地位。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文学史》

《德国文学史》:余匡复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版。62.9万字。共7章。一、18世纪前德国文学发展概况;二、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文学;三、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文学;四、德国古典时期文学;五、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六、19世..

《德国抒情诗选》

《德国的文学与艺术》

《德国的文学与艺术》:[法]斯太尔夫人着。丁世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8月版。24万字。作者《德意志论》(1810年)的第二部分。共32章。从一个反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法国贵族女作家流亡德国时的亲身体验出发,向法..

《德国诗选》

《德国诗选》:[德]歌德等着。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60年2月版,1982年版,1983年6月版,1993年12月版。40万字。选译中古至近代德国43位诗人的230余首诗歌;各种体裁以及各种流派的诗兼收并蓄,其中有12世纪的宫廷诗,13世纪..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德国的浪漫派》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德国的浪漫派》:[丹]勃兰兑斯着。刘半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月版。24万字。全面介绍德国以及丹麦、瑞典、挪威的浪漫派作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分析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从4个方面考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