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读者

隐含读者:

称读者为隐含,是指在作品中由作者构想或虚构出来的读者形象。

隐含读者虽然与生活中的真实读者有关系,因为“他”毕竟是作者在参照真实读者基础上的构想,两者性质不一样,真实读者相对于文本之外而存在;隐含读者却是文本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实际创作中并不真正面对生活中的真实读者,而是面对隐含读者。这一读者形象的存在使作者在写作时始终与真实读者保持着一定距离,并且构成了写作对自己文本取得必要的效果的最高期待,即期待阅读作品的真实读者像自己在作品中设计的隐含读者那样,有效地领悟作品所有涵义。隐含读者在作品中并非是一个听叙者(narratee),即直接听叙事者的故事的人,而是作者的一种意念,常常是抽象的存在,也许可以说所有在作品中作者暗示出来的叙事功能都可以称之为隐含读者,“他”是沟通文本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纽带之一,也是读者反应批评家们用以讨论真实读者所具有的种种能力的概念。

在成人文学作品里的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常常形成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隐含读者这一形象有可能为真实读者局部或全部地接受,即两种读者形象的重合,这在大众通俗文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在现代先锋派作品中,由于作家对自己的“隐含读者”的期待过高,导致与真实读者的分离程度过大,造成了阅读中断。在这一意义上,少儿文学更接近大众文学,作家更多地考虑作品中“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构成对应关系,两种读者形象一旦距离拉开,读者就无法接受作品。

但是作为成人作家心中的“隐含读者”,由于文化、年龄、审美等等的差异,肯定存在着与真实的少儿读者的距离,在隐含读者形象里会渗透着成人化的文化因素,这是难免的。关键是首先要作者完成文化角色的转换;同时转换也不是一味地降低俯就,将两种形象简单地重合,这无助于少儿读者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会失去隐含读者这一作家主体性的功能地位。

为您推荐

不情愿读者

不情愿读者:用以描写那些有能力阅读,但对于增强想象力的文学没有什么爱好的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个词语。在A·钱伯斯的《不情愿读者》后,这一表达更为流行,他估计英国在校生中不情愿读者的比率高达60%,并劝告作家给那些觉得增..

消解中心读者

消解中心读者:读者接受理论将结构主义阐释中心由文本移向了读者,演变为读者中心论的观点。但在后结构主义(即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那里由于颠覆了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entrism),不仅消解了文本中心论,也消解..

读者类型

读者类型:这是按照可能接受一个本文时来划分各种读者类型。西方文艺批评中最早意识到读者存在不同类型的是美国批评家沃克·吉布森(Walker Gibson),他在写于1950年的那篇题为《作者、说话者、读者、冒牌读者》(Autho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