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诗歌 :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波斯,使其皈依伊斯兰教。虽然在此之前早已有了诗歌的写作和吟唱,但“波斯诗歌”这一术语,习惯上是指穆斯林征服波斯后该地区的诗歌艺术实践。本文就是按照这一界说来阐述波斯诗歌的。此外,本文所述的波斯诗歌涉及的范围不仅指波斯本土的诗歌,而且包括土耳其、阿富汗、印度以及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前苏联的中亚共和国中用波斯语创作的诗歌。
波斯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系。大约经过了两三个世纪,波斯语的古代词尾变化才逐步脱落。同时它又吸收了起源于阿拉伯的闪族语言成分,大大丰富了词汇与修辞手段。这一转变时期的诗歌片断,保留至今的仍然为数不少。波斯文学中,第一位重要作家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菲尔多西(940—1020)。他是史诗《王书》的作者。这部巨著包含6万个对偶句,讲述了古代波斯王国的传说和历史,所使用的材料上溯到穆斯林以前的时期。这部杰作以其广阔的画卷展现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栩栩如生,光彩夺目。其中最著名的是索赫拉布与鲁斯图姆的悲剧故事。这个故事后经马修·阿诺德的译介而为英语诗歌读者所熟知。波斯诗歌的音律,除了一种例外情形,均衍生于阿拉伯诗律。它以音长为基础。《王书》中所使用的音律如下:
chu nuh mah: bigzasht:bar dukht-i shah
yaki kudak amad chu tabanda mah
chu kandan shudu chihra shadab: kard
ura nam: Tahmina Suhrab: kard
九个月周而复始的日子悠然消逝,
欢乐的甜蜜笑脸迎来了灿烂吉日。
弄璋之儿止住了图敏娜的泪水,
慰平了她满怀忧伤的心灵;
这孩子是天赐英才,勇敢无比,
母亲给他取名索赫拉布。
双行押韵诗体早已为阿拉伯诗歌所采用,但是阿拉伯人爱用单韵写诗,所以这种双行押韵体在阿拉伯并不十分流行。一些阿拉伯诗人也曾创作过史诗,可这种形式对于阿拉伯的文学天才来说却总是格格不入。波斯人对诗歌形式做出了两项显著的贡献:一是使双行押韵体趋于完善,二是使其广泛应用于写作中。
菲尔多西的追随者虽然不少,但是再也没有人写出过像《王书》那样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长篇史诗。这些诗人的作品大都题材较为狭窄、场面不够恢宏,但其中也不乏佳作精品。菲尔多西还曾写过一篇以约瑟夫和波提发之妻的故事为主题的田园诗歌,后世曾有模仿之作,其中最有名的是贾米(1414—1209)的作品。菲尔多西之后最杰出的叙事诗人是内扎米(1141—1209),他的主要作品是《五卷诗》。其中最长的一首是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传说。其余为根据阿拉伯沙漠传奇改写的莱伊丽和马季农的故事,以及表现古代波斯英雄主题的故事。他的作品像菲尔多西的《王书》一样,启迪了许多波斯人用诗的语言去绘制幅幅精美的画卷。贾米在七首田园诗中,把一些人们熟悉的故事,如萨拉曼和阿布萨尔的爱情悲剧解释为神秘的讽喻。其侄子哈提菲(卒于1521)写过关于帖木儿征伐战功的史诗,他的田园诗《莱伊丽和马季农》也颇为流行。
浪漫的田园诗和史诗一样,由双行押韵体写成,但是可供选择的音律形式较多,所受的限制是一首诗只能采用一种格式。教育诗采用与史诗相同的格式,有时可以长到与史诗相同的篇幅。其中最著名的是贾拉尔·阿尔—丁·鲁米(1207—1273)带有神秘色彩的《马德纳维》。这首诗歌几乎享有与《古兰经》同样受人尊敬的地位。它通过大量的佚事叙述,描写了灵魂为皈依真主而进行的苦苦探索。其双行诗长达25000对,所采用的音律如下:
bishnav az nai chun hikayat mikunad
az judayiha sikayat mikunad
kaz nayistan ta mara bibrida and
az nafiram mard u zan nalida and
听吧,在那悲楚动人的故事中,
逝去的幸福和当前的灾祸齐泣哀痛!
和我一起,在这故乡过早崩塌的堤岸上,
恋爱的少男和多情的少女同诉悲伤。
在创作表现神秘内容的史诗方面,鲁米的主要先驱者是萨纳伊(卒于1141)和法里德·阿尔—丁·阿塔尔(1145—1229)。萨纳伊的主要作品是《朝圣历程》。阿塔尔是位多产作家,其最负盛誉的作品是《飞鸟议会》,曾由爱德华·菲茨杰拉尔德摘要译成英语。诗人萨迪(1208—1292)在他的《果园》中则表现了更加朴素,也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风格。这部诗集与他兼用诗歌和散文两种体裁创作的《蔷薇园》相映成趣。这两本书均因在朴素又优美的语言之中蕴涵着深刻的智慧,备受读者的赞美。这一传统由拉合尔的穆哈默德·伊克巴尔爵士(卒于1938)延续至现代。他的《自我的秘密》与《无私的神秘故事》等作品,以动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宗教政治哲学。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歌,表述了他从鲁米作品获得的启迪。
模仿阿拉伯模式的典雅颂歌在整个波斯文学史之中盛行不衰。这种诗歌主要用来向王公贵族邀宠,或为其消气息忿。此外,诗人也用颂歌来传播宗教理想、神秘美景或道德理想,描述大自然的美丽,纪念有意义的事件,向自己的庇护人或友人祝福或与他们一起哀悼亡人。颂歌可以长达100多对双行诗,而且都用同样的韵,诗人可以借此显示其高超手法与艺术才华。这些特点虽然对本族语的读者具有巨大的魅力,但一经翻译则大部分消失殆尽。表达夸张、词藻华丽、比喻奇特等等都是技巧娴熟的颂歌作者所惯用的手法。颂歌使用的音律也变化繁多,倾向于使用较长而节奏轻快的诗行。下面是四种较为常见的音律格式:
以写颂歌而享有盛名的宫廷诗人有:鲁达基(850—940)、法鲁基(卒于1038)、安瓦里(卒于1190)以及卡卡尼(卒于1200)。纳西尔—依·库斯劳(卒于1061)因擅长写宗教及道德颂歌而受人尊敬,而萨纳依、阿塔尔、鲁米等则把颂歌的格式用于神秘诗歌的写作。现代最著名的颂歌作者有卡阿尼(卒于1854)、阿代布·依·皮沙瓦里(卒于1931)、帕尔文(卒于1941)以及巴哈尔(卒于1951)等。颂歌很适合于对政治现状和社会弊病进行抨击。帕尔文师法萨迪,创作道德教诲诗,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巴哈尔最杰出的作品是在菲尔多西诞生一千周年时所作的纪念菲尔多西的颂歌。
抒情诗看上去很像短小的颂歌,长短不等,一般由5至15对押单韵的双行诗组成,所用音律类型也与颂歌相同,但其句子往往更简捷。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波斯的抒情诗很可能是从古代阿拉伯颂歌的言情序曲演变而来的。其主题是爱情,而且总是伴随着饮酒。诉情的对象有男有女,可以是作为诗人庇护者的王公贵族,而在神秘诗里他又可以是真主。酒是销魂忘形的象征。哈菲兹(1320—1389)是公认的抒情诗大师。他共作有500多首抒情诗,下录其中的一首短诗:
我心爱的人儿刚把杯子举在手中,
市上的美酒便销售一空。
我像一条鱼儿落入酒的海洋,
多亏了一位好友把我钓上海岸。
人人见了她的惺忪醉眼都说:
“快找治安官,把这诱人的俏货带走。”
我却拜倒在她的玉趾前哀告,
直到我心爱的她把我拉起。
无论谁只要喝一大杯这传世名酒,
便会像我哈菲兹一样快乐无比。
其他有名的抒情诗人包括萨纳伊、鲁米、伊拉奇(卒于1289)、萨迪、阿米尔·库斯劳(卒于1328)以及贾米等。当代也有许多作家在欧洲文学的影响下写作抒情诗。值得一提的有前苏联诗人拉胡蒂,他作过赞美斯大林的颂歌;汉拉里的诗歌反映了华兹华斯和丁尼生的风格;瓦莱里以及意象派诗人的天才则激发了古尔钦、沙赫里亚尔以及塔瓦拉里等诗人的想象力。
波斯诗歌对于国际诗坛在诗歌形式及格律方面的一项创造性贡献就是四行体。由于一位英国翻译家的不懈努力,这种波斯诗体才为世界所知。1859年,爱德华·菲茨杰拉尔德出版了他的英译《鲁拜集》,他的翻译虽然没有体现出原作的微妙节奏却准确地再现了原作的韵式,即aaba(也偶见aaaa的形式)。传统的看法认为,波斯四行体音律的创造完全出于偶然,一个小孩子游戏时发出了一种有节奏的呼叫,被一位过路的诗人听见并记录下来。大多数波斯诗人都写过四行体诗篇。这类诗一般都具有纯真直觉、短小精练、才智闪烁的特色。《鲁拜集》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即兴诗。最擅长写四行体的诗人是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他所作的四行体诗多达750首。今天,这种四行体已成为写作政治讽刺诗的理想形式。
为了了解波斯诗歌形式的全貌,有必要提及一些罕见的诗体。波斯民间有一种与四行体相似的诗体,称作“杜拜提”。其韵式与四行体相同,而音律较为简单。只有一位诗人对这种民间诗体加以润色,增加了一些古典韵味。这就是作品风格粗犷、富有神秘色彩的巴巴·塔希尔(创作盛期在11世纪)。“基塔”是用单韵写成的应景短诗,其最有成就的倡导者是伊本·雅民(卒于1344)。还有一种诗体叫“塔基串子”,用来连接一系列抒情诗式的诗节,其方法是在两个诗节中间插上一个叠句形式的双行诗句。诗人间的竞赛精神也激励波斯诗人寻求超越前人的诗体,于是产生了“穆卡玛”体与“穆萨达”体。还有一种创造是在一首原有的抒情诗各行之间嵌入4行或5行诗,从而扩展成一首新作。
波斯诗歌原来默默无闻,但其天才突然间奇花怒放,出现了菲尔多西的空前杰作。此后,颂歌、抒情诗歌、四行体诗、田园诗歌、教育诗歌等各类诗歌形式很快趋于成熟。在12世纪末叶,已经树立起波斯诗歌坚实的古典传统。公元1500年左右,达到鼎盛。其后虽渐式微,但在莫卧儿帝国统治下,波斯诗歌之花仍然经久不衰。在这几个世纪中,皇室亲贵及王孙公子雅好诗歌,鼓励诗人尽其所长,因此波斯诗歌无论在主题还是韵味上都是宫廷式的。在另一方面,对神秘思想的描绘也使一些诗人摆脱了世俗统治者的严格羁绊,能够充分表达个人的感受以及他与真主之间的关系。但是只有到了20世纪,波斯诗人才又在一个具有天赋的民族身上重新发现了其创造力量。民主制度的兴起与世界各国在文化艺术上的广泛接触,已经给予波斯诗歌新的激发。其成果如何,人们正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