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诗话和词话

    中国古代的诗话和词话 : 诗话
诗话可追溯到先秦诸子议论诗的片言断语,比如“不学诗无以言”,“思无邪”,“兴观群怨”(《论语》,以及《孟子》中的“以意逆志”等。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也有一些当时名人如谢安、阮郛、袁羊、殷融等议论诗的话语,《颜子家训》中也有纠正《七夕诗》《雁门太守行》用典错误的言论,这些都可以算是早期“诗话”的雏形。一般而言,除了诗论专著如《诗品》《二十四诗品》等外,把那些以轻松随便,信笔写来,专“辨句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之类的有关诗的研究和批评的文字都叫作“诗话”。据郭绍虞教授《宋诗话考》,中国诗学史上,“诗话”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特殊形式,与“词话”一样,都成熟于宋代,盛行于宋代。现存宋人“诗话”四十二种,部分流传的有四十六种,有名无书的五十一种。其中最有影响的诗话是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和严羽的《沧浪诗话》。这三部书都脱离了初期诗话的“记事以资闲谈”的格调,着重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发表了许多带有根本性的意见。特别是严羽的《沧浪诗话》;从“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等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有纲有领地轻松平易地研究了许多诗学问题,应推为宋人诗话的“巨擘”,在明清两代都有很高的地位,为之作注的人很多,今人郭绍虞教授的《沧浪诗话校释》是注释的最好的本子。到了明清两代,诗话著作更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有一百二十余种,包括未收入《总目提要》的,共约二百余种。日常见用的有《历代诗话》(清人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续编》(近人丁福保辑),《清诗话》(近人丁福保辑)。以上三种,近年来均有再版本。还有诸如《带经堂诗话》《容斋诗话》《越缦堂诗话》等,都是从有关大部头书中辑出的“诗话”专辑,今人周振甫的《诗词例话》,雷树田的《唐宋诗话新话》,《韵海一瓢》,傅庚生等人编辑的《百家唐宋诗新话》……都是今人写的“诗话”新著,值得一读。
词话
词话跟诗话一样,是中国古代诗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用札记的形式,精练的语言,对“词”的源流、流派、作家作品、作法、格律、语言特色等等方面进行揭示或评论,有的还涉及到作家的趣事轶闻,为后人研究作品提供背景材料。“词话”最早的著作仍是宋代人所作——宋王灼的《碧鸡漫志》可以算是第一部词话性质的专著。它以叙述词的曲调源流为主,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曾纳入《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出版过。《词源》是南宋人张炎的专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词论。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论声乐格律,下卷论词的作法和词的鉴赏。张炎本人就是南宗时“格律派”词人大家,与周邦彦姜夔风格相近。论词讲求“意趣”,提倡创新,有自己的旨趣在,要在“雅正”中防止被“情所役”而隐于粗俗,对苏辛等人的“豪放”不满,讲求词的格律声韵,反对突破格律,主张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强调“精思”和“清空”(用古雅峭拔的形式,表达超然不群的情趣),避免晦涩粗率。其次清人叶申芗的《本事词》,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近人况周颐的《蕙风词话》都是较有特色的词话,今人唐圭璋教授编辑有《词话丛编》,计收历代词话五十八种,是“词话”集大成书之一,颇具参考价值,近年有再版本。

为您推荐

韵律

韵律 : (1)指在停顿前或在句末出现的、富于表现力的、悦耳的音律(疑问性的、劝告性的等)。(2)指短语重音单位的节奏。(3)该术语也用来描述以重音为节奏的自由诗、圣经诗歌和“散文诗”中的节奏感。..

中世纪诗学

中世纪诗学 : 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文艺均受基督教信仰主导,各国均用拉丁文作为文艺批评语言。 西方中世纪文化可以分为时间长度大体相等的三个时期:(1)天主教文化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欧洲各国的思想..

重音

重音 : 指一个词在读音时,某个音节比邻近的音节读得更重。有些语言学家和诗律学家把重音等同于重读(stress);有的主张重读仅是重音的一个要素;有的则认为二者全然不同。关于重音的性质,诗律学界历..

音—色转换

中国的特殊诗体“诗钟”

中国的特殊诗体“诗钟” : 中国清末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诗体——诗钟,它是“律诗”讲求对仗的两联和“对联”的混血产物。有时只要合格,连“中心思想”亦可不必讲求,因此,不能说是一种真正的诗体,但它..

音色

音色 : 指语音或乐器音的听觉特征,其扩展语义又指发音和话语的动觉特征。以下对音色的这两种特征与声音联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解释诗歌音色的理论基础是音位学。譬如,一个熟悉声谱的语言学意..

韵 : 一、性质和作用 韵主要是指以词中的同音为基础的修辞手法。在英语中,韵由两个或多个结构单元“韵部”组成。韵部可以是:单词(如dawn—fawn)、词末音节(如ap/plaud-de/fraud)、词组(如stayed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