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眼睛” : 1922年—1926年间苏联青年纪录电影工作者的一个流派。该派由导演Д.维多托夫领导。参加这一流派的有摄影师М.А.考夫曼、И.И.别里雅科夫、А.Г.列姆别尔格、助理导演或“电影侦察员”И.П.科巴林、美工和摄影师А.М.罗德钦科、动画设计师А.Π.布什金、剪辑师、Е.Π.斯维洛娃等。 维尔托夫在《电影摄影》和《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的一系列宣言中阐述了“电影眼睛”的观点,同否定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并把特写、报道同小说对立起来的左翼艺术战线成员一样,“电影眼睛”派否定表演的艺术创作,把纪录电影同艺术电影对立起来。他们认为,电影的任务就是全部真实地记录现实。为此,“电影眼睛”派借助摄影机(“电影眼睛”一词即由此而来)利用一切机会观察和研究生活,肯定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完善。“电影眼睛”在纪录电影中运用各种各样的配景缩小法,慢速和快速摄影以及移动摄影。“电影眼睛”采取的最重要手法之一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拍摄方式。但是,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纪录电影中“真实电影”流派的代表不同(尽管他们认为维尔托夫是自己的鼻祖),“电影眼睛”派并不限于单纯地记录“生活流”。他们在拍摄现实的过程中,通常要对现实进行思考,这些思考借助于最重要镜头的选择而进一步继续下去,然后把那些镜头加以蒙太奇对比、剪辑和组合,再配上字幕,在银幕上构成被描绘事物的意义。“电影眼睛”派的活动导致纪录电影新样式(即形象的电影政论)的产生,它具体表现在拍摄的许多影片中,如《电影真理报》(1922—25),文献纪录片《电影眼睛》(1924)、《前进吧,苏维埃!》和《世界的六分之一》(1926)。从维尔托夫开始在乌克兰工作的时侯(1927年)起,这个派别就不再存在。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