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时间 : 电影的时间同其他艺术形式的时间一样,不仅是表现的客体,而且是表现的手段。电影艺术的时间按照自己的结构大体上再现以前旧艺术所特有的时间结构层次,它是由以下诸因素构成的:经验时间(作为作品素材现实的时间),情节时间(按时间顺序组织情节),观众时间(顾及观众理解的快慢)。
在各种不同的艺术中,由于各自的特点不同而突出这种或那种因素的作用。电影以其特有的逼真性提高了经验时间的作用,它在银幕上所表现出来的直观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影片记录时间的长短为“随意编排”真实时间,为创造电影所特有的表现时间的手法,即压缩、拉长或缩短某个片断的时间,打乱时间顺序等创造了条件。C. M.爱森斯坦导演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一个电影时间极有表现力的典范。在这部影片中,具体的历史情节被组织成一部有开头、有高潮、有结局的戏剧作品。1905事件的经验时间变成了情节时间。同样,情节时间的假定性也相当明显,通过它可以清楚地看到表现历史的手法。影片中“舰上暴动”和“敖德萨台阶”两个情节,作为压缩和拉长时间的例子,在变换蒙太奇节奏时可以极其明显地感觉到时间长短的“编排”。在银幕上再现实际事件的时间长短,同样“照顾了”视觉感受的快慢。由交叉蒙太奇造成视觉顺序的间断性之所以如此富于表现力,是因为它是以视觉理解的不同间断性为依据的。因此,《战舰波将金号》艺术时间结构是一种介于经验时间和观众时间之间的体系。
起初,电影只限于运用经验时间,后来借用了文学和戏剧所特有的时间假定性。廉入廉出、叠化、淡入淡出、圈入圈出、相对地表示由这一情节瞬间到另一瞬间的字幕,这些手段同文学和戏剧按时间顺序编排故事情节而采用的手法是相似的。电影所特有的时间手段是逐渐形成的:平行蒙太奇,慢速和快速摄影,镜头内的运动变化,摄影机移动,重复曝光,多画面,定格,所有这一切可以使情节时间的构成更加复杂,能在单位时间内集中表现更多的事件,突出其中某些事件的过程和围绕其他事件形成更高的激情;导演可以更加有机地在叙事中穿插所谓非现实情节的时空结构:幻觉、梦、回忆、想象。对这些功能的了解使人们在无声电影的早期阶段就创立了复杂的时间结构。在D.W.格里菲斯导演的影片《党同伐异》中,时间不仅表现在一个或一组镜头方面,而且表现在整个情节结构方面。在讲述四个相距甚远的时代和民族的故事中反映了文明发展史。用蒙太奇手段(交叉蒙太奇或平行蒙太奇)把历史时间或分或合,因而使人类历史命运绵延不断的思想表现得极为明确。
作为表现因素的艺术时间存在于每部影片之中,但它并非在每部影片中都能让人感觉得到。这是因为在某些影片中,艺术时间在其他表现手段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在另一些影片中,它的作用并不突出,在总的艺术结构中是从属于其他表现手段的。
必须指出,在电影情节中最常见的时间结构有如下几种:按时间先后顺序结构(如《伊凡雷帝》);将时间清楚地划分若干片断(如《玛丽的十月》,《十二个愤怒的人》);由现在向过去时间的倒叙(如《公民凯恩》);故意不连贯的时间结构(如《甜蜜的生活》)。
虽然每部影片的艺术时间结构是千差万别的,但各种电影形式、样式、风格流派又具有共同的规律。在纪录片中,经验时间表现得最直接,而动画片则是最间接的经验时间现象。20世纪苏联电影剪辑工作者面临着具体的宣传任务,因而特别强调视觉时间的意义。视觉时间在讽刺喜剧影片中是特殊的“表现”对象,这时,情节程度不同地、故意引人注意地扩展到观众厅,影片主人公似乎看见了观众。在心理剧中,情节被牢牢地局限于一种假定性之中,情节与观众被“第四堵墙”隔开了;视觉时间(如同经验时间一样)的存在是极为间接的。角色与观众的同步化是通过在银幕上再现熟悉的生活、自然、社会生产关系的现实,通过再现模式化的心理状态和对这些心理状态的夸张表演来实现的。
艺术时间如同电影的其他任何表现因素一样,本质上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分析生活素材的手段,又是吸引观众参加这个过程的方法。突出电影时间的哪个方面,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艺术观点,从而也最终决定电影时间在艺术作品结构中的特点。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