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画 :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有三个发展阶段。1958年全国出现“大跃进”的形势,促成以诗配画为特点的农民画兴起,出现了江苏邳县(今邳州),河北束鹿(今辛集)、昌黎等“家家诗歌户户鱼”的壁画县,并以运动的形式推向全国。作者主要是农村美术教师和业余美术作者。作品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表现生产劳动和对未来的向往,富有活泼自由的想象力。限于原有的文化基础,艺术表现上粗糙,然而农民作者能够拿起画笔,吟诗作画显示自我价值,在美术史上是具有重要突破意义的。这是农民画发展的第一阶段。早期农民画由于深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和指导思想的错误,未能持久发展起来。
常振芳的作品《牛群》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陕西户县为代表的农民画的发展。1973年10月在北京全国美术展览上,与上海、阳泉、大连三市工人画展同时举办的,还有户县农民画展览,之后这个展览又在全国8个城市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展出,扩大了农民画在国内外的影响,出现了《老书记》(刘志德作)、《春锄》(李凤兰作)、《公社鱼塘》(董正谊作)等作品。户县农民画作者有农民、工人、知识青年和一些老艺人,其中不少是生产队、生产大队的干部,他们以作品直接配合生产任务和政治任务。户县农民画得到专业美术作者的辅导,吸收民间年画、刺绣和剪纸特点与版画手法,作品形式感强,色彩鲜明、热烈,形成一种易于借鉴、推广的创作模式,对各地农民画创作活动起到示范作用。
农民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代表性地区是上海金山县(今金山区)。金山县农民画作者群体以妇女居多,她们借鉴当地民间刺绣、印花布、青花瓷器等表现形式,结合鱼米之乡的自然环境和农村生活,形成富有地域性风格特色的绘画样式。在金山县农民画的影响下,出现了浙江嵊泗渔民画、四川綦江县农民版画等创作群体,形成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
1988年3月文化部社文局颁布《关于命名户县、金山县等45个县、区、市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文件。这些画乡分布于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比较集中的是辽宁、浙江两省。
农民画是个广义的概念,也包括牧民画、渔民画等。《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设有《农民画卷》,是美术典籍中对农民画这一画种的正式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