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声录音

    立体声录音 : 电影制片过程中记录多声轨声迹的工艺过程。电影立体声的主要声带素材的信噪比、动态范围、频带宽度、失真以及录音时的串音和相移等,都比单声道影片的要求严格。
  模拟立体声  电影立体声并不是再现原声场的立体声,而是一种含有人工分配因素在内的立体声。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立体声录音和还音称为模拟立体声。一般说来,模拟立体声的立体感,不如再现原声场那种立体感真实。但由于电影立体声是和画面相结合的,观众的视觉对听觉的声源定位和声像定位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电影的模拟立体声能使观众产生比较真实的立体感。这种立体声,必须与观众同时在银幕上所看到的影像相吻合。为使整个观众区的声音都有立体感,电影立体声的路数必须在两路以上,而且随着银幕的加宽,立体声的路数也需增加,如70毫米宽胶片电影的立体声多采用6路,而35毫米电影则采用4路。
  声带的类型  ①分立式立体声声带。是一种有几路立体声信号就用几条声轨来记录的声带。放映时各条声轨还出的信号仍与录音时各路信号一一对应地送入银幕后与观众厅的扬声器中。其立体声效果与录音时基本相同。属于这种类型的声带有:50年代初在世界风行一时的35毫米变形宽银幕涂磁拷贝,这是一种 4路立体声系统,它的 4条声轨就是涂在拷贝上左、右双排片孔内外两侧的4条涂磁条,其中3条分别对应于银幕后面的左路、中路和右路扬声器,第 4条对应于观众厅后、侧墙上的第 4路效果声扬声器。这种35毫米涂磁拷贝的立体声效果虽然很好,但制作和放映都不经济,50年代后期已被淘汰;70毫米 6路立体声系统,也使用在拷贝左、右双排片孔内外两侧涂磁的方法,每排片孔的内侧各记录一路声音,外侧各记录两路声音,即在左、右两排片孔两侧共记录6路声音,其中5路对应于横贯银幕后面的左路、左中路、中路、右中路和右路扬声器,第 6路对应于观众厅两侧墙及后墙上的环境扬声器组。其立体声效果很好,80年代仍在采用。分立式立体声声带也可以录在与画面分开的另一条胶片或磁片上,称作声、画分离型分立式立体声影片,放映时需使画面片与声带片连锁运行。这种声画分离型分立式立体声声带,大多为特殊型式的电影所采用。②矩阵式立体声声带。它是用矩阵电路来处理多路立体声信号的声带。这种方法把原来的多路立体声信号用矩阵电路处理成路数较少的复合信号,以便把原来路数较多的立体声信号记录于声轨较少的媒介上。还音时,再通过矩阵电路把复合信号"分解"为与原来路数相等的立体声信号。矩阵式立体声声带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产物,70年代中才运用到电影中来。矩阵立体声光学声带的录制质量,无论信噪比、失真、频带宽度等都比普通单声道影片的质量好,因此,在录音时,应在具有宽频带 X曲线监听特性的混录棚内进行。放映还音时,也应在同等听音特性的立体声影院进行。但是,如果不要求立体声效果,也可在普通影院按单声道放映。这是矩阵式光学立体声声带还音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使矩阵立体声逐步推行开来,并很可能成为今后35毫米光学声带的一种比较长期采用的类型。

为您推荐

歌剧录音剪辑

歌剧录音剪辑 : 广播文艺的形式之一。它以歌剧的录音为素材,经过系列加工、视听转化后形成的一种文艺节目形态。 50年代初期,出现了《刘胡兰》和《王秀鸾》这两部中国最早的歌剧录音剪辑。它们是把..

戏曲录音剪辑

戏曲录音剪辑 : 广播文艺的形式之一。它是以戏曲演出剧目的录音为素材,经系列加工、视听转化后形成的一种文艺节目形态。 1954年中央台制作了第一个戏曲实况录音剪辑评剧《小女婿》。这种形式满足..

电影录音剪辑

电影录音剪辑 : 广播文艺的形式之一。它是以电影的声音部分为素材,经系列加工、视听转化后形成的文艺节目形态。 1950年3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白衣战..

录音评论

录音采访

录音采访 : 记者用话筒与被采访者交谈及讲述所见所闻的采访方式,可以更好地再现采访过程和采访现场,使报道更富于现场感、可信性和感染力。一般是采访制作一次完成,也可以先录下采访时的交谈和记者..

录音制品的权利

录音制品的权利 : 运用技术手段把生活场面、现场表演或宣读、朗诵作品的各种声音,录制在一定物质载体如唱片、音带上的物品,统称为录音制品。它有三个特征:首先,其表现形式是录制有一种或多种声音..

录音素材

录音素材 : 广播电台记者在采访中所采录的有声语言、音乐、效果等原始音响材料。 在广播节目中,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往往与录音素材混合播出,成为一个完整的节目。以播音语言为主时,录音素材起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