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录音剪辑 : 广播文艺的形式之一。它是以电影的声音部分为素材,经系列加工、视听转化后形成的文艺节目形态。
1950年3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白衣战士》的录音剪辑。自此日益发展,逐步提高,精益求精,经久而不衰。
电影录音剪辑有一个由粗到精、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50年代初期,基本上采取“电影录音”方式,加工很少。1955年11月,“电影录音剪辑”一词正式在中央台的《广播节目报》上出现。它是中国广播文艺工作者的一大创造,它是由视听兼备的银幕电影演化为广播化、听觉化的产物——“听的电影”。从银幕到广播,就有一个由视到听,或由视听到单纯的听的过程。声音是构成电影录音剪辑的唯一的物质材料和运动形式。化银幕电影为电影录音剪辑,关键是变可视性、直观性为可听性和想象性,让听众在“心”(脑子)里“看”到如梦如幻的心领神会的“活”电影。
毋庸讳言,失去电影画面,必然有失,必有所短。只有正视这一严峻现实,才能改造这一现实。化“失”为“得”,避“短”扬“长”,立足声音,因势利导,在声音上动脑筋,在耳朵上做文章,在局限中显出自由是电影录音剪辑的根本法则和生命线。
除了删繁去冗,在制作上下功夫外,要补短有方,写好解说词,解说词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交待时间地点,说明背景,描绘场面,渲染气氛;二、介绍出场人物,剖析人物关系,描写人物外貌特征和神采风度;三、叙事状物,绘声绘影,揭示细节和动作,变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为听众脑海中的“视象”;四、补漏缝残,飞梭织锦,承上启下,转场换景;五、擘肌分理,条分缕析,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六、前呼后应,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七、传播知识,画面提示,妙语解颐,平添情趣;八、品评影片,阐明特点,指点迷津,提高听众审美能力;九、夹叙夹议,开掘底蕴,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十、人物评点,扬善抑恶,颂美揭丑;十一、入乎其内,化为影片角色,用剧中人的口吻、视角、思绪、性格说话,如海霞、潘冬子、英子、简·爱等分别以第一人称解说出现在《海霞》、《闪闪的红星》、《城南旧事》、《简·爱》等电影录音剪辑之中。成功的电影录音剪辑,能让听众进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审美境界。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