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型广播剧

    荒诞型广播剧 :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又是广播剧的一个品种。“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而首创这一戏剧流派的是法国人——尤金·尤奈斯库,其代表作是《秃头歌女》。这个戏既无主题、又无情节,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也令人莫明其妙。事隔三年,萨缪埃勒·贝克特以同样离奇的一出《等待戈多》问世。这出戏主题含糊不清,充满荒诞虚无的幻想。
尤奈斯库和贝克特的剧作给当代西方戏剧艺术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很多剧作家争相学习模仿他们的作品,创作了大量荒诞派的戏剧。
艾思林指出,荒诞派戏剧的主题是:“在人类的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他认为“荒诞”这个词不能简单地解释为“荒诞可笑”,他转引尤奈斯库的定义:“荒诞是指缺乏意义……人与自己的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荒诞派在戏剧方面抛弃戏剧传统,摒弃情节、结构的逻辑性、连贯性;贬低对话乃至语言在戏剧中的作用;往往用象征、暗喻的方式表达主题;常常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和意蕴。
中国广播剧界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荒诞型的剧目。上海台瞿新华创作的《还我299个吻》,以幽默的对话和荒诞的情节,揭示了理性原则和感情纠葛的矛盾。剧中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一位失恋的女青年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抛弃”她的男友偿还她299个吻。剧中的法院是理性原则的象征,但它无法解决这个亲吻归还案。这种极度的荒诞与明显的不合情理,使人去思考隐藏在变形后的原形、去探究潜伏在荒诞之中的现实。
中央台播出根据谌容的小说改编成的广播剧《减去10岁》。它也是一部荒诞型剧目,剧中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年龄委员会发出给每人减去10岁的文件,因为“文革”,使每人都失去了10年的岁月。剧目构思离奇、怪诞,由于结构的巧妙,却给人以真实感受。在参加1984年第十届“柏林未来奖”的评选中荣膺大奖。

为您推荐

《荒诞派戏剧选》

《荒诞派戏剧选》:[爱尔兰]贝克特等着。施咸荣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8月版。29万字。荒诞派戏剧着意表现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谬,“自我”的丧失,生活的毫无意义,人们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希望有所期待却又不知有何期待,..

荒诞派

出版时间:1985-10 荒诞派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流行于欧美,并影响到世界各地。荒诞派最早的不自觉的实践者可追溯到十八世纪的小说家萨德,他写了许多表现病态社会中居于下层地位的畸..

悲剧型广播剧

悲剧型广播剧 : 广播剧品种之一。悲剧性属美学范畴,它主要不是指戏剧形式,而是指一种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反映这种矛盾冲突的戏剧叫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性与作为戏剧类型的悲剧,即有着密不可分..

荒诞型广播剧

喜剧型广播剧

喜剧型广播剧 : 广播剧品种之一,也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它以嘲笑、讽刺丑恶落后现象,肯定美好、进步的审美理想为其主要内容。“喜剧乃是引人发笑的艺术”。喜剧或喜剧性现象是以笑为特征的;没有笑,..

纯音响广播剧

纯音响广播剧 : 广播剧品种之一,也称无对话广播剧。剧中不使用语言,也不使用音乐,完全用音响效果表现内容。它既用人物音响、自然音响,也用夸张的音响、非现实性音响。 比较典型的剧目是英国录制的..

报告文学型广播剧

报告文学型广播剧 : 广播剧品种之一,又称“广播报告剧”。它是从报道真人、真事的通讯或报告文学演变而来的,是具有新闻性、戏剧性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报告文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新闻的真实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