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型广播剧 :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又是广播剧的一个品种。“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而首创这一戏剧流派的是法国人——尤金·尤奈斯库,其代表作是《秃头歌女》。这个戏既无主题、又无情节,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也令人莫明其妙。事隔三年,萨缪埃勒·贝克特以同样离奇的一出《等待戈多》问世。这出戏主题含糊不清,充满荒诞虚无的幻想。
尤奈斯库和贝克特的剧作给当代西方戏剧艺术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很多剧作家争相学习模仿他们的作品,创作了大量荒诞派的戏剧。
艾思林指出,荒诞派戏剧的主题是:“在人类的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他认为“荒诞”这个词不能简单地解释为“荒诞可笑”,他转引尤奈斯库的定义:“荒诞是指缺乏意义……人与自己的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荒诞派在戏剧方面抛弃戏剧传统,摒弃情节、结构的逻辑性、连贯性;贬低对话乃至语言在戏剧中的作用;往往用象征、暗喻的方式表达主题;常常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和意蕴。
中国广播剧界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荒诞型的剧目。上海台瞿新华创作的《还我299个吻》,以幽默的对话和荒诞的情节,揭示了理性原则和感情纠葛的矛盾。剧中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一位失恋的女青年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抛弃”她的男友偿还她299个吻。剧中的法院是理性原则的象征,但它无法解决这个亲吻归还案。这种极度的荒诞与明显的不合情理,使人去思考隐藏在变形后的原形、去探究潜伏在荒诞之中的现实。
中央台播出根据谌容的小说改编成的广播剧《减去10岁》。它也是一部荒诞型剧目,剧中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年龄委员会发出给每人减去10岁的文件,因为“文革”,使每人都失去了10年的岁月。剧目构思离奇、怪诞,由于结构的巧妙,却给人以真实感受。在参加1984年第十届“柏林未来奖”的评选中荣膺大奖。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