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 中国全国性农业文献信息中心,主要任务是收藏、研究和提供农业科技文献和信息。前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所和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7年,前身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图书室。1957年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将其确定为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员馆,担负全国农业中心图书馆的任务。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所成立于1957年,1985年 5月该所同时也称为农牧渔业部 (今农业部) 情报研究所。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1987年7月,经中国农业部和国家科委批准,将上述3个单位合并,改为今名,1990年 7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独立建制。截至1990年底,该中心收藏书刊资料共66万册(件),其中图书26.3万册,资料28.5万件,现期期刊3000多种(外文期刊1800多种),与世界上46个国家240个单位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中心大楼面积1.19万平方米,书库占4000平方米,可藏120万册图书。开辟了9个阅览室。1990年接待读者5.2万人次。流通书刊资料9.3万册(件)次,与18个国家的22个图书馆有馆际互借关系。中心拥有计算机、彩色胶印、声像、缩微、语言教学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另外,还利用世界著名的农业数据库AGRIS、CABI、AGRICOLA文摘磁带开展机检定题服务。中心设16个部、处、室、厂,负责文献采集、加工、流通、专业情报研究、书刊编辑与出版、翻译、咨询以及系统数据处理等项业务,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提供国内外农业生产科技情报和商品信息。1990年中心在职职工为326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52人,中级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74人。1986年起中心作为国际农业情报系统(AGRIS)中国国家中心,组织协调华北、 华中、华东、东北、华南、西北、西南 7个地区分中心的工作。1983年 5月和1985年11月先后成立了中国农业图书馆协会和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科学会,开展了农业图书情报学术活动。1980年起,先后疏通了与国际英联邦农业局(CABI)、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国际农业科学技术情报系统(AGRIS)、美国国立农业图书馆(NAL)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等 4条国际情报交流渠道,引进了世界 3大著名农业数据库。中心主要出版物有中外文科技资料目录、《中国农业文摘》等14种检索类农业情报刊物和《农业科技通讯》、《农牧情报研究》、《农业图书情报工作学刊》等 6种学术和报道性农业情报刊物,每年传递国内外科技信息 9万余条,发行量70万份(册)。此外该中心还出版了几十种农业科技图书。 (见彩图)


为您推荐

《开国前后的信息》

《开国前后的信息》:李普着。新华出版社1982年7月版。18万字。辑录作者40年代末50年代初发表的消息、通讯、人物专访、速写等66篇。内容涉及解放战争的战局、解放区和国统区见闻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情况,主..

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

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 : 德国长篇小说。海·伯尔作。1971年在科隆出版。1975年左右在联邦德国拍摄成电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杨寿国、潘再平等合译的中译本,书名《莱尼和他们》。海·伯尔(Heinrich Boll,191..

《吴士嘉国际科技通讯选》

《吴士嘉国际科技通讯选》:吴士嘉着。新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版。10万字。作者是新华社派驻国外的第一位科技记者,本集收其通讯28篇。有《迎接“新的产业革命”浪潮》、《太空“龟兔赛”》、《最不寻常的科学会议》、《环..

《中国现代科技名人故事》

《外国科技名人故事》

《外国科技名人故事》:敢峰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3月版。23.7万字。收录牛顿、达尔文、门捷列夫、居里夫人、爱因斯坦5位外国科学家的传记故事。这5位科学家以其卓越的成就开创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纪元。本书介绍他们..

《中国古代科技名人故事》

《中国古代科技名人故事》:敢峰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3月版。22.5万字。收录6位科技名人的传记故事,他们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精通天文、地理、数学和文学艺术的张衡,数学家祖冲之,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异,被誉为“..

信息研究:学科间的通信

出版时间:1992-11 信息研究:学科间的通信 : 美国有关信息研究的跨学科论文集。弗·马克卢普主编。1983年由约翰·威利父子公司出版。弗·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 ?—1983),美国学者,曾任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