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文献

    石印文献 : 用特种石材制版印刷而成的文献。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种方法,是德国A.逊纳菲尔德(1771~1834)于1798年发明的。它是根据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创制的,其基本程序是:先将文稿平铺在石版上,上面涂上脂肪性的药墨,使原稿在石版上显印出来,然后涂上含酸性的胶液,使字画以外的石质略为酸化再开始印刷。因酸化的石材受水拒墨而无色,未酸化的部分拒水着墨而显色,这样便将字画按原样印在空白纸页上。
  19世纪初,石印技术已在欧洲普及。1834年 (清道光十四年), 中国广州出现了外国人张贴的用石版印刷的布告。1874年(同治十三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附设的土山湾印书馆始设石印印刷部,印制教会宣传品。1876年,创设申报馆的英国人E.美查在上海开设了点石斋石印局,开始石印图书和期刊,出版了《考正字汇》、《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等。随后中国人徐裕子、徐润等于1881年先后开设了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专印古书,如《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斋书画谱》等。李盛铎创办的蜚英馆、凌陛卿开设的鸿文书局等许多石印书局也相继出现。
  用石印方法印刷彩色图画以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鸿文堂五彩书局为最早,该局专印彩色钱票,经理是邬金亭。此后中国人魏允文、魏天生于1882年创设中西五彩书局,专印彩色图画。富文阁、藻文书局及后来的彩文书局、崇文书局等,也经营彩印。俞复、廉泉等创办的文明书局,于1904年开设彩色石印部,印刷彩色课本、图画和地图,色彩鲜艳。中国图书公司也出版了彩色石印地图、教学挂图等。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采用直接照相石印法,次年又采用彩色照像石印法 (又称影印)。
  从清末到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出现的大小石印书局多达百余家,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石印与铅印曾一度取代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而占居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以后,石印的地位逐步被更为完善的铅印所取代。
  石印的文献,文字和图画与原作不差毫厘,文字多为蝇头小字,笔画清晰,彩色石印的文献,画面的色彩明暗浓淡一同原作,几乎可以乱真。照相石印和彩色照相石印,既精美又迅速,更胜一筹。中国近代的石印文献,内容以古籍为多,遍及经史子集四部以及丛书、通俗小说、唱本等,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商务印书馆石印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石印的《古今图书集成》等。此外,地图、画刊、报刊和时人新作等也大量地以石印的方式出版。

为您推荐

覆鼎石·剑石·印斗石

覆鼎石·剑石·印斗石:汉族传说。相传郑成功率兵东征、收复台湾之前,为表示自己不驱走荷夷决不回厦门的决心,命人把鼎灶掀翻。接着又把佩剑掷到海水与陆地交界线上,表示决不让厦门遭清兵蹂躏。当战船起锚出发时,面对送行的..

石印文献

石印文献 : 用特种石材制版印刷而成的文献。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种方法,是德国A.逊纳菲尔德(1771~1834)于1798年发明的。它是根据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创制的,其基本程序是:先将文稿平铺在石版上,上面涂上..

泥板文献

泥板文献 : 以泥板为载体的文献,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后若干世纪使用于从波斯至地中海地区 (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居住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利用当地的泥土作为书写材料。泥板..

蜡板文献

跨地区文献保障体系

跨地区文献保障体系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保障全国研究与决策对文献的需求而建立的一个文献采集、收藏和利用体系。1949年由25个州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自愿组成,目的是合理使用各馆资金,迅速补充在第二次世..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 :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 (JICST)编辑出版,供查阅除基础数学、天文学以外所有理工科的有关文献,简称速报。1958年创刊,日文。为国外3 大综合性检索刊物之一。到1985年,《科学技术文献速报..

金文文献

金文文献 : 中国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 (即约公元前16世纪~前221年)以青铜器为载体的文献。所用文字旧称钟鼎文、彝文、吉金文字等。铸有文字的青铜器种类很多,主要有烹饪器(如鼎、 鬲、 甗)、盛食器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