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档案

    民国档案 :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各政权、政党、社团及其所属机构和著名人物活动中形成的档案。主要由南京临时政府档案、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档案、北洋档案、南京国民政府档案、伪满洲国档案和汪伪档案构成。包括各政权的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中国国民党和其他党派、团体,文教卫生和科研部门,工商企业,外国驻华机构以及著名人物等的档案。
    


  民国档案的文书种类繁多,除通用文书外还有各部门为数众多的专用文书(见中华民国时期行政机关文书)载体以纸张居多,也有唱片、照片、电影胶片等。除中文档案外,还有英、法、俄、日等外文档案。
  民国档案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自然现象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其中南京临时政府档案记载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与活动的情况;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档案记载了国民政府的东征和北伐,国民党改组和分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情况;南京国民政府档案记载了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及其后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残酷镇压,蒋、阎、冯中原大战,对中央苏区和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对红军长征部队的追袭阻击,"九一八事变"及中国人民反日爱国运动,抗日战争各次重大战役,西安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皖南事变,国共谈判,以及发动新内战的情况。此外,也有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发展和遭受压迫,官僚资本垄断国家经济命脉、压迫和吞并民族资本情况的文件;关于教育制度改革和对思想、文化进行统制的文件;自然灾害、水文和地质矿藏勘测的资料;著名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蔡元培、冯玉祥等的手稿、日记、照片和公私往来文电等。
  民国档案在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时带走一批,现分别保存在台北国民党党史会、国史馆、总统府机要室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留在大陆的民国档案进行了广泛收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政权中央机关,包括各政党、社团、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和具有全国意义的名人档案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管,计近897个全宗,157万余卷。各政权地方机关的档案分别由相应的地方档案馆保管,数量不等,如甘肃省档案馆存有5.4万卷,辽宁省档案馆存有90余万卷。

为您推荐

《音像档案管理概论》

《音像档案管理概论》 : 刘国强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全书分为9章,分别论述了音像档案的基本知识以及音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维护、鉴定等问题并附录有关音像的技术资料等..

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的计算机检索

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的计算机检索 : 对广播电视音像录制品按规定登录的数据,用计算机数据库的方式输入后,根据用户要求,形成索引文件,用程序提供索引的方法。 在一定时期内有价值的广播电视音像录制品..

音像档案的工作标准化

音像档案的工作标准化 : 标准化是泛指从制定标准到贯彻标准进而修订标准的全部活动过程。实现音像档案工作标准化具有深远意义。标准化是实现音像档案现代化的前提,是实现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手..

音像档案的管理现代化

音像档案库(馆)的管理

音像档案库(馆)的管理 : 音像档案库(馆)的管理是指档案组织、档案装具、档案排架和建立库(馆)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等。档案组织是指根据音像档案的不同载体设立专门档案库。如,唱片、唱片模版库、电..

音像档案的维护管理

音像档案的维护管理 : 音像档案的维护是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使音像档案的内容和载体的物理性能得到保护。音像档案维护的基本任务是:防治档案的损坏,延长档案的寿命和维护档案的安全。 ..

音像档案的鉴定标准

音像档案的鉴定标准 : 音像档案的鉴定标准包括保管期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销毁档案的标准。按照国家标准,音像档案的保管期限一般划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永久保管是指一部分音像档案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