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日报

    前线日报 : 国民党第三战区主办的军报。1938年10月1日在安徽屯溪创刊。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是顾祝同,政治部主任为谷正纲,该报即由他们所办。社长由该部宣传科长李俊龙担任,总编辑为该部秘书马树礼。日出4开一张,第1版国内要闻,第2版社论与国际新闻,第3版地方新闻与通讯,第4版副刊。星期日加出增刊半张,综述一周来国内外大事与军事形势。1939年4月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迁江西上饶,该报也随之停刊迁移。4月23日在赣东上饶出试刊号,5月1日正式复刊。从此扩大为4开两张。不久谷正纲调任社会部部长,李俊龙也随谷入社会部任职。由马树礼继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该报社长,邢颂文任经理,宦乡任总编辑。该报长期由此3人主持,并以“报纸杂志化”为特色吸引读者。报纸版面第1张1至4版为国内外电讯与新闻,第2张5版为通讯,6、7两版为两种副刊,8版为社会服务与轮流编发的各种专刊、特刊。言论方面,每天至少有社论一篇,另有短评性的“编余漫笔”。副刊,一为文艺性的《战地》,由殷梦萍、叶家怡等人先后主编;另一是综合性的《磁铁》,由周起凤、郭绎之等人主编。专刊有《新闻战线》半月刊(由该报通讯采访组编)、《漫画》 (张乐平主编)、《妇女周刊》、《学生之友》等。1940年开始,该报陆续从上海运进新器材。自办造纸厂以解决纸源问题。1941年1月,所设印刷厂扩充至4所。此外,该报还组织前线通讯社、成立战地图书出版社、创办《前线周刊》 (聘曹聚仁主编)等。1942年春夏之交上饶沦陷,该报撤退到福建北部建阳出版。不久上饶收复,该报曾同时出建阳版与上饶版,各出4开两张。第1张电讯与新闻,由两地各自编排;第2张仍为通讯、副刊与专刊,统归上饶编排,打纸型送建阳。社论与编余漫笔完全相同,通过自设收发报机联络。一报两版,历时3个月,建阳版才告结束。后为躲避敌机轰炸,长官部迁至铅山,该报也随之迁往。在铅山期间,该报发行量曾达到10多万份。因其电讯室颇具规模,该报在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攻克硫磺岛、罗斯福逝世,以及苏联对日宣战等重大新闻报道中,都比国内一般报纸早一日见报,在大后方与沦陷区有一定 “知名度”。抗战胜利前夕,该报曾在上海地区出版 “淞沪敌后版”,由沈可人负责,为4开1张或半张油印报。1945年8月24日,该报在上海出临时版,临时社址设在河南路308号,江西版社址在铅山吴家园1号。11月16日,上海临时版改为正式版,社址迁至四川中路215号; 江西版结束。社长马树礼,总编辑宦乡离去后由副社长邢颂文兼任,总经理曹聚仁改任主笔后先后聘任矜蘋、赵家璧担任,总主笔钱纳水,主笔有许杰、杜绍文 (兼职)、王浩等,副总编辑姚士彦,编辑有郑心永、郭绎之、陈锡祯等,采访主任先后为沈可人、王浩。周予同、黄璧遥、吴仞之、吴文祺、盛叙功等曾为该报主编副刊或担任撰述。该报在临时版时,日出对开1张。出正式版后,恢复4开型,日出3张,星期日另增刊1张。因鼓吹加强团结,维护和平,符合人民愿望,销数最多时曾达5万余份。为与上海大报竞争和争取广告,不久又改为日出对开两大张。副刊先后有 《晨风》(马国亮、叶家怡相继主编)、《天下》 (多载国际趣闻)、《磁铁》 (陈灵犀主编)、《艺闻》 (应钧主编)、《四海》 (黄嘉音主编),另有 《现代家庭》、《每日文摘》 等。周刊先后有 《新闻战线》 (杜绍文主编)、《书报评论》 (陈思主编)、《妇女周刊》 (许广平主编)、《科学周刊》、《学生周刊》、《新医周刊》、《社会人生》 等。1947年该报成立董事会,由钱大钧、冷欣为正、副董事长; 并于哈尔滨路1号自购6层楼大厦为社址。但因言论右倾,失却特色,发行量远逊以前。1949年1月8日起,将日报改为晚刊。同年4月15日后终刊,历时近11年。

为您推荐

《华北前线》

《华北前线》:[英]詹姆斯·贝特兰着。林淡秋等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7月版。21万字。作者继《中国的新生》后发表的第二本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共12章,主要有“华北事变”、“战时的边区”、“八路军”、“跟贺龙在..

前线

前线 : 又译《战线》,苏联剧本。亚·柯涅楚克著。中译本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肖三译;另有《战线》,1954年时代出版社出版,林陵译。亚·柯涅楚克(Александр Корнейчук,1905—1972),苏联乌克兰..

《刘邓在中原前线》

《刘邓在中原前线》:苗冰舒着。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12月版。15万字。报告文学。记述刘伯承赴新乡与国民党驻军谈判,揭穿美国帮助国民党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国民党将领和美国马歇尔将军瞠目结舌;刘邓大军在马头镇誓师,二出..

《前线》

“前线一代”作家

“前线一代”作家 : 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苏联文坛上出现的一批写卫国战争题材小说的作家。他们是卫国战争的参加者,当时大都是年青的战士,故称“士兵作家”。在老一代作家和没有参加卫国战争..

前线主义小说

前线主义小说:抗战军兴给许多进步作家造成了走向大众的契机,如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主体虽宏大但为时过早,只能报道式地留下时代剪影,再如沙汀,艾芜,周文,张天翼,陈白尘,罗烽等应夏衍之邀,撰写《华北的烽火》,这些及时反映抗日..

杨子前线(新闻)

杨子前线:[英]弗雷达·阿特丽著,石梅林译,新华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本书原名《中国在战争中》,是作者1938年访问战时中国的报道。这本书的内容,作者在初版序言中说:“本书并不想对于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机构作一种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