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48)曾迫赐东晋慧远“辩觉大师”等。
国师 封建帝王给予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的称号,意为“举国皈依”,为国人师。源于印度。中国起于北齐。《大宋僧史略》载:“北齐有高僧法常 王崇为国师。”虽升堂问话佛经,但“以其知足以图国,言足以兴邦,德足以范世,道足以参大地赞化育,故尊而事之,非以方技而然也”(《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实为主尊称号。元明清各朝对西藏佛教上层人物也常封为国师,兼有政教权力。
- 欢迎来到文学网!
僧祇户: 北魏僧官所辖民户。设于北魏皇兴末年到延兴年间(约当 470-475)。其时昙曜为沙门统,奏请“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为僧祇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魏书·释老志》)。僧曹是管理寺院总机构,..
七众: 是对佛教信徒的通称。细分则有七众弟子之说。包括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众”即梵语“僧迦”,凡三比丘以上共处即称为众(僧迦)。“比丘”意译“乞士”,亦有..
普请: 亦称“出坡”。指中国佛教禅宗集结僧众共同劳作的制度。将劳动定为僧众的制度始于唐怀海所制规戒,所谓“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百丈清规》)。《大宋僧史略》卷上曰:“共作者,谓之普请。”怀海运用禅学于劳动实践..
道举: 唐代科举的一种。玄宗崇道教,常召见道士,拜官赐物,并亲受法箓,以道士为师。唐开元十三年(725)敕征道士王希夷入见,并令宰相张说“访以道义”,次年拜为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开元二十年(732)更令士庶家各藏老子《道德经》一..
学董: 清真寺寺务管理人。亦称“管事”。主要流行于回族穆斯林地区。一般由教徒推选教坊内中上层教民担任。人数视清真寺大小而定,通常四至六人。负责收集学粮,管理清真寺宗教基金和财产,筹办维修寺院,据教民愿望选聘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