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众: 佛教寺院教学课目。《续高僧传·义解篇后论》云:“(隋)开皇伊始,广树仁祠,有僧行处皆为立寺,召诸学徒,普会京辇。其中高等自为等级,故二十五众峙列帝城,随慕学方任其披化。”如兴善寺僧粲于开皇十七年(597)受诏,被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续高僧传·僧粲传》)。同寺僧琨曾为二十五众教读经法主,从事学众教导(《历代三宝记》卷十二)。
- 欢迎来到文学网!
座主条约: 佛教讲经师规章。其约例九条:一要诲人不倦,说法平等,无有高下,不择冤亲,不计供养;二当内外俱净,不得亵衣登座,不得因坐久去衣;三澄心寂照,摄事归理,堪入妙理;四坐宜端正庄重,不得斜身距坐,言谈粗野;五不得置正义不讲,多说枝..
升和尚: 傣族佛教教育仪式。规定每个男子必须有一段时期接受僧侣教育,近成年时再还俗。由于生身父母不可直接送子弟入寺,故必须先觅一施主,拜为义父,由其为义子筹办所需一切物品,教导其入寺的礼节。经一段时间的熟悉教规与..
开学阿匐: 中国伊斯兰教称谓。主持清真寺经文学校的阿訇。因负责开经讲学,传习伊斯兰教经典而得名。又因常主持宗教仪式,料理宗教活动,而有“教长”之称。实行选聘制,由教坊穆斯林协商推选本坊阿訇或聘请外坊阿訇担任。名..
五众: ①佛教寺院教学课目。《续高僧传·法应传》记:“(隋)开皇十二年,有敕令搜简三学业长者,海内通化”,“敕城内别置五众,各使一人,晓夜教习。”一为涅槃众、二为地论众、三为大论众、四为讲律众、五为禅门众。每众立一“众..
讲堂规约: 佛教学僧规章。规定学僧不得破坏戒律和毁谤讲法及法师、同学等;不得托故在外闲游;出入衣冠须整洁;请师讲经须齐到听讲;别经杂典概不许看;预日先细阅所讲经文,听讲时易于领会;有不解处,下座后请问;如懈怠不看,听讲时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