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众

五众: ①佛教寺院教学课目。《续高僧传·法应传》记:“(隋)开皇十二年,有敕令搜简三学业长者,海内通化”,“敕城内别置五众,各使一人,晓夜教习。”一为涅槃众、二为地论众、三为大论众、四为讲律众、五为禅门众。每众立一“众主”,领导教学。《续高僧传》中可考者有:涅槃众主法总、童真、善胄;地论众主慧迁、灵粲;大论众主法彦、宝袭、智隐;讲律众主洪遵;禅门众主法应、昙崇。②佛教出家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参见“七众”。

为您推荐

讲堂规约

讲堂规约: 佛教学僧规章。规定学僧不得破坏戒律和毁谤讲法及法师、同学等;不得托故在外闲游;出入衣冠须整洁;请师讲经须齐到听讲;别经杂典概不许看;预日先细阅所讲经文,听讲时易于领会;有不解处,下座后请问;如懈怠不看,听讲时昏..

讲小座

讲小座: 教教学方法。据清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载《讲堂规约》规定,“讲小座,先鸣钟三下,内外俱到,倘小座,讲错含糊处,不得戏唉轻慢,有贡高不听者罚。讲小座人,上方丈告座,乃至大众前,总告座,大众亦同站班,当值一人亦上香,小座人须..

讲学以译经

讲学以译经: 中国佛教早期教学方式。汉初佛教传入,佛典尚未有成文记载,全凭口头诵传。早期译经,也多从外僧口授,华人笔录而成。由于佛经是口诵而出,辞的义博,且因文化与语言的障碍,故须加以必要的解说,由此产生了边译边解说的..

问难

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 佛教禅宗丛林规戒。原指中唐百丈怀海禅师为别立禅居所定的《禅门规式》,世称《百丈清规》。流行至北宋,历久有乱。崇宁二年(1103)真定宗赜搜集诸方行法,重编为《禅苑清规》十卷,亦称《崇宁清规》,百丈之作乃称为“..

禅门规式

禅门规式: 唐僧人百丈怀海禅师所定别立禅居之规戒。内容包括:尊“长老”为化主,处之“方丈”;不建佛殿,只树“法堂”;学众尽居“僧堂”,依受戒年次安排;设长连床,阖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卜堂,徒众侧立,宾主问答,激扬宗要;又行“..

道堂

道堂: 中国伊斯兰教门宦对修道传教场所的称谓。与清真寺不同,是为修道者个人而设。在国外,称“罕卡”,原意为家。苏非长老最初以住所为崇拜修行场所,并聚集门弟子传经说教。他死后由门弟子或当地穆斯林在原地修建陵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