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请

普请: 亦称“出坡”。指中国佛教禅宗集结僧众共同劳作的制度。将劳动定为僧众的制度始于唐怀海所制规戒,所谓“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百丈清规》)。《大宋僧史略》卷上曰:“共作者,谓之普请。”怀海运用禅学于劳动实践,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提倡“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的农禅生活。他自己则“作务执劳,必先于众”。此制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一大特色。后世也有通称召集僧众为‘普请”的。

为您推荐

大师

大师: ①古代乐官的称谓。《论语·微子》:“大师挚适齐。”邢昺疏:“大师,乐官之长。”《孟子·梁惠王下》:“召大师曰:‘为我奏君臣相说之乐。’”赵岐注:“大师,乐师也。”②对有成就的学者的尊称。《史记·儒林传·伏生传..

道举

道举: 唐代科举的一种。玄宗崇道教,常召见道士,拜官赐物,并亲受法箓,以道士为师。唐开元十三年(725)敕征道士王希夷入见,并令宰相张说“访以道义”,次年拜为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开元二十年(732)更令士庶家各藏老子《道德经》一..

学董

学董: 清真寺寺务管理人。亦称“管事”。主要流行于回族穆斯林地区。一般由教徒推选教坊内中上层教民担任。人数视清真寺大小而定,通常四至六人。负责收集学粮,管理清真寺宗教基金和财产,筹办维修寺院,据教民愿望选聘或辞..

升座

二十五众

二十五众: 佛教寺院教学课目。《续高僧传·义解篇后论》云:“(隋)开皇伊始,广树仁祠,有僧行处皆为立寺,召诸学徒,普会京辇。其中高等自为等级,故二十五众峙列帝城,随慕学方任其披化。”如兴善寺僧粲于开皇十七年(597)受诏,被补为..

座主条约

座主条约: 佛教讲经师规章。其约例九条:一要诲人不倦,说法平等,无有高下,不择冤亲,不计供养;二当内外俱净,不得亵衣登座,不得因坐久去衣;三澄心寂照,摄事归理,堪入妙理;四坐宜端正庄重,不得斜身距坐,言谈粗野;五不得置正义不讲,多说枝..

升和尚

升和尚: 傣族佛教教育仪式。规定每个男子必须有一段时期接受僧侣教育,近成年时再还俗。由于生身父母不可直接送子弟入寺,故必须先觅一施主,拜为义父,由其为义子筹办所需一切物品,教导其入寺的礼节。经一段时间的熟悉教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