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嘏(209—255): 三国魏学者。字兰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南)人。弱冠知名,魏司空陈群辟为掾,正始初官尚书郎、黄门侍郎。因讥弹何晏而免职。后为司马懿从事中郎,任河南尹,迁升尚书仆射。善言名理,尤好论才性,主“才性同”说。认为“法应时务”,“循名考实”,广集人才,人尽其用。在教育上主张因人的个性特点,着实培养、发展人的能力。衡鉴人物主张以“实才”为主要标准,并以政绩选拔能才之士为国家服务。著作原有二卷,已佚。今存有《黄初颂》、《征吴对》等文,载《艺文类聚》、《三国志·魏书》中。
为您推荐
高诱: 东汉学者。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少时从同郡卢植受业。建安十年(205)被辟为司空掾,任濮阳令。建安十七年(212)任河东太守。认为“人性无不善,而情欲害之”。圣人者,“能返其性于初也”(《淮南子·俶真训注》)。力倡尊师重教..
杜怒(198—252): 三国魏学者、官员。字务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太和中为魏散骑黄门侍郎。后迁御史中丞,复出为幽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后贬为庶人,徙章武。主张明考课之法以加强官吏队伍的建设。认为仅推行风俗教化,不能..
服虔: 东汉经学家。初名重,又名祗,字子慎。河南荥阳人。少时以清苦锻炼意志。后入太学受业,有雅才,善于著文立论。举为孝廉,灵帝末任九江太守。后被免官。所著《春秋左氏传解》,为后世《左传》经典教材。东晋时与杜预注并立..
王肃(195—256): 三国魏经学家、官员。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历官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侍中、河南尹、太常等。博通经籍,宗贾逵、马融,作《圣证论》,讥郑玄之学,世称“王学”。自汉末至魏..
蔡邕(132—192): 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拜太傅胡广为师。博学多才艺,喜好辞章、算术、天文。尤擅长音律,善鼓琴。以孝义著称乡里。灵帝初,为司徒桥玄所辟用,后任郎中、议郎,校书于东观。与卢植、..
徐幹(170—217): 东汉文学家。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昌乐)人。聪明博识,善于文辞,为“建安七子”之一。恬淡寡欲,不求名望闻达。曾任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后因病辞官。著有《中论》。强调古之君子成德立行,名垂后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