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皮特,A.M.

    乌皮特,A.M. :

乌皮特雕塑生于里加郊区贫苦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靠自学获得知识,长期在里加市郊的小学任教。1917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早期写过诗歌和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1908年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曾受M.高尔基的影响。早期代表作是三部曲长篇小说《罗别日尼耶克一家人》,包括《新发源地》(1908)、《在丝网中》(1912)和《北风》(1921)。它描写了拉脱维亚农民的生活及其解放斗争,是拉脱维亚规模宏大的作品之一。另外,长篇小说《女人》(1910)、《黄金》(1914)、《变节者》(1915~1916),剧本《农忙季节》(1915)、《召唤和回声》等,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脱维亚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宗法制度的崩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塑造了拉脱维亚第一批工人革命者的形象,抨击了工人运动中的变节行为。

1920~1940年拉脱维亚资产阶级统治期间,乌皮特发表长篇小说《在彩虹桥上》(1926)、《罗别日尼耶克的归来》(1932)、《罗别日尼耶克之死》(1933)等。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写有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等。战后发表长篇历史小说《绿色的土地》(1945,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和《乌云中的曙光》(1951),描绘了19世纪末拉脱维亚农村的广阔图景和初期的工人运动。

乌皮特还从事文学研究工作。著有《文学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1951)和《拉脱维亚现代文学史》(2卷,1911)、《世界文学史》(4卷,1930~1934)、《长篇小说史》(1941)等。

乌皮特被认为是拉脱维亚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曾任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拉脱维亚作家协会主席、拉脱维亚科学院院士。

为您推荐

克米内,M.

克米内,M. : 生于谢拉赫斯,在布哈拉的伊斯兰教学校接受了教育,为人谦虚,被取绰号为“克米内”,后他以此为笔名发表诗作。他的创作推动了讽刺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在土库曼斯坦的发展,也拓宽了土库曼斯坦..

麦考利,J.

麦考利,J. : 生于新南威尔士的拉肯巴,卒于霍巴特。1941年于悉尼大学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42年在纽卡斯尔任中学教师。1943年应征入伍,参与训练新几内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1956年开始任《四分仪》杂..

斯特德,C.E.

斯特德,C.E. : 生于悉尼一知识分子家庭,卒于悉尼。1922年从悉尼大学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28年去英国伦敦,后在欧洲和美国游历、工作,同时开始文学创作。20世纪30年代任米高梅影片公司的编剧,40年代在..

历史三部曲

普里查德,K.S.

普里查德,K.S. : 生于斐济莱武卡一个记者家庭,卒于珀斯附近格林芒特。3岁时随父亲迁居澳大利亚。曾在南墨尔本女子学院学习,后在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内地任家庭教师。1912~1916年在英国伦敦以记者身..

卡拉扎,B.

卡拉扎,B. : 生于捷詹,卒于阿什哈巴德。曾就读于伊斯兰教学校,后转入当地俄语学校。1930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卡拉扎是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活动家。他的创作体裁多样,话剧有《棉..

冈察尔,O.

冈察尔,O. : 生于波尔塔瓦州,卒于基辅。幼年丧母,14岁进报社工作,1938年进入哈尔科夫大学语言系。1941年参加卫国战争,战后复员。1946年毕业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大学语言系,从事文学创作。他的成名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