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里斯基,M.

    雷里斯基,M. :

生于一个学者家庭。母亲为农民。在农村度过童年。1907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学时期发表第一部诗集《在白色的海岛上》(1910)。曾在基辅大学医学系和历史系学习。后长期在农村任教。主要作品有诗集《在秋星下面》(1918)、《林边》(1918)、《蓝色的远方》(1922)、《穿过暴风雨和寒雪》(1925)、《第十三个春天》(1926)、《声音和反响》(1929)、《重量的标记》(1932)、《基辅》(1935)、《夏天》(1936)、《收葡萄》(1940)、《为了祖国土地》(1942)、《关于祖国母亲的话》(1942),长诗《渴望》(1943)等。最后10年的作品,如诗集《玫瑰与葡萄》(1957)、《辽远的天穹》(1959)、《鹤群》(1960)、《冬日纪事》(1964)等,代表了他的创作高峰,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外,还写有不少文学研究著作。

雷里斯基1943年加入共产党。曾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院士、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43年获斯大林奖,1958年获苏联国家奖,1960年获列宁奖。

为您推荐

沙希尔,B.

沙希尔,B. : 生于穷苦游牧民家庭。自7岁起就当雇工。虽未上过学,但在16岁就开始作诗。早期的诗歌《阿吉巴依》《巴依阿哈》《答毛拉卡西姆》等多针对巴依、毛拉、依禅,也描写劳动人民的沉重生活,如《假如..

《沉重的黄沙》

《沉重的黄沙》 : 小说主要描写雅科夫·伊万诺夫斯基和拉希尔·拉赫连科的爱情及其家族30余年的历史(1909~1942)。小说的历史背景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内战、卫国战争,内容讲述屠杀犹太人的暴..

鲍格丹诺维奇,M.

鲍格丹诺维奇,M. : 生于明斯克一教师家庭,卒于克里木。1908~1916年居于雅罗斯拉夫尔,就读于法学院校。1907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并创作第一批抒情诗,包括《坟墓之上》《春天将至》《身在他乡》等。1909年出..

茨维尔卡,P.

迪勃罗瓦,V.

迪勃罗瓦,V. : 生于顿涅茨克。1968~1973年就读于基辅大学翻译专业,1985~1988年在乌克兰科学院谢甫琴科文学研究所读研究生。自1994年起在美国定居,在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所任教。20世纪70~80年代迪勃罗瓦是..

马兹维达斯,M.

马兹维达斯,M. : 1547年在德国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市)印出第一本立陶宛语图书《简明教义》,除教义外还有立陶宛语字母表、立陶宛语诗体前言和11首圣歌乐谱。此书共79页,印数约200~300册。他编纂的..

扎丹,S.

扎丹,S. : 生于卢甘斯克州一个司机家庭。1996年毕业于哈尔科夫国立师范大学,1999年该校硕士毕业。2000年开始在哈尔科夫国立师范大学乌克兰文学和世界文学教研室任教,2004年退出教职。扎丹翻译德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