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夫

    阿雷夫 :

生于喀兹文。青少年时能弹会唱,通乐理,好书法,擅长诗歌,曾博得莫扎法尔丁王(1896~1907年在位)的赏识和宫廷权贵的宠爱。但他宁愿自由自在地吟唱,也不肯寄人篱下做宫廷乐师和歌手。立宪运动初期,写诗呼吁国民积极投身火热的斗争,以“取代眼泪”(《取代泪水》,1906),为立宪派取得的初步胜利而高呼“万岁”(《万岁》)。当立宪派武装挫败国王军队的反攻倒算时,以歌声传递胜利信息(《自由的信息》,1909);当沙俄悍然出兵伊朗,镇压革命群众时,满怀悲愤,创作了《笼中鸟的哀鸣》和《求救》(1911)。

阿雷夫的主要成就在“塔斯尼弗”乐歌方面。他感时忧民、富于激情,经常在群众集会上吟咏自己编写的乐歌,受到热烈欢迎,被誉为“人民歌手”。他唱出国民的苦难和忧愁,唱出大众的理想和追求,运用民众喜闻乐见的乐歌形式,创作出反帝爱国的新诗篇,为伊朗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您推荐

赛义德·麦赫迪·舒查依

赛义德·麦赫迪·舒查依 : 生于德黑兰。完成中级教育后进入德黑兰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毕业之后,从事剧本写作,逐渐转入小说创作。从20岁起,在杂志报刊上发表作品。在小说、剧本、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外..

曼努切赫尔·希邦尼

曼努切赫尔·希邦尼 : 生于卡尚。1945年考入德黑兰大学艺术学院。在艺术学院学习时,接触到左翼革命家,后加入左翼组织“工人独立联合会”,继而成为人民党党员。后受党组织安排,到大不里士的一个印刷厂工..

《在雪松林下死去的城市》

《在雪松林下死去的城市》 : 出版于1999年。作品描写了一位名叫基扬的年轻教师被派遣到一个名叫沙尔斯塔尔的偏远山区小城任教的经历。小说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主要脉络有两条:一是基扬的远房..

法罗希

德赫胡达

德赫胡达 : 生于德黑兰一个地主家庭。原籍喀兹文。曾入神学院和德黑兰政治学院就读,后去维也纳工作两年。1905年回国投入立宪运动,1907年应邀出任《天使号角》周刊主笔兼《闲言碎语》专栏作家。曾任德..

伊赫桑·阿巴斯

伊赫桑·阿巴斯 : 生于耶路撒冷。在当地读完中学后赴开罗大学文学院学习,1945年获学士学位,195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51~1960年先后在巴勒斯坦的学校和苏丹喀土穆大学任教。1961年后为贝鲁特美国大学文..

艾迪布·奈哈维

艾迪布·奈哈维 : 生于阿勒颇。1954年毕业于大马士革大学法学院。20世纪50年代初在法国索邦大学求学。由于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被迫停学回国。在埃及和叙利亚联盟期间,他是议会反对派领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