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努切赫尔·希邦尼 :
生于卡尚。1945年考入德黑兰大学艺术学院。在艺术学院学习时,接触到左翼革命家,后加入左翼组织“工人独立联合会”,继而成为人民党党员。后受党组织安排,到大不里士的一个印刷厂工作,其诗歌集《星火》就是在此印刷出版的。在大不里士,希邦尼结识了诗人尼玛·尤什吉,尼玛对他的诗歌非常赏识。希邦尼后又在法国巴黎大学电影制作系深造,在诗歌、绘画、电影制作、舞台设计、剧本创作上都有所成就。
希邦尼在尼玛新诗的影响下走上诗歌创作之路,但其诗歌在外在形式上受欧洲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较深。他认为词语本身就具有形象性、音乐性和空间性,因此以前由句子承担的律动功能完全可以由词语来承担。在诗歌创作中,希邦尼实践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出版于1945年的诗集《星火》中,很多诗歌打破了“尼玛体”诗歌句子虽长短不一,但诗句起首排列整齐的特点,首次用句子错落排列的形式来表现意欲表现的内容,《攻克柏林之际》是这种诗歌的代表。希邦尼在法国学习电影制作、舞台设计,将西方的诗剧形式直接搬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于1949年创作出了诗剧《行路人》。希邦尼的诗歌尽管也被归入“尼玛体”,但实际上比“尼玛体”更进一步,使诗句本身的律动发生断裂,彻底自由化,应当说也是一次诗歌革新。希邦尼对伊朗诗歌形式的拓展被后来的某些现代派诗人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