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努切赫尔·希邦尼

    曼努切赫尔·希邦尼 :

生于卡尚。1945年考入德黑兰大学艺术学院。在艺术学院学习时,接触到左翼革命家,后加入左翼组织“工人独立联合会”,继而成为人民党党员。后受党组织安排,到大不里士的一个印刷厂工作,其诗歌集《星火》就是在此印刷出版的。在大不里士,希邦尼结识了诗人尼玛·尤什吉,尼玛对他的诗歌非常赏识。希邦尼后又在法国巴黎大学电影制作系深造,在诗歌、绘画、电影制作、舞台设计、剧本创作上都有所成就。

希邦尼在尼玛新诗的影响下走上诗歌创作之路,但其诗歌在外在形式上受欧洲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较深。他认为词语本身就具有形象性、音乐性和空间性,因此以前由句子承担的律动功能完全可以由词语来承担。在诗歌创作中,希邦尼实践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出版于1945年的诗集《星火》中,很多诗歌打破了“尼玛体”诗歌句子虽长短不一,但诗句起首排列整齐的特点,首次用句子错落排列的形式来表现意欲表现的内容,《攻克柏林之际》是这种诗歌的代表。希邦尼在法国学习电影制作、舞台设计,将西方的诗剧形式直接搬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于1949年创作出了诗剧《行路人》。希邦尼的诗歌尽管也被归入“尼玛体”,但实际上比“尼玛体”更进一步,使诗句本身的律动发生断裂,彻底自由化,应当说也是一次诗歌革新。希邦尼对伊朗诗歌形式的拓展被后来的某些现代派诗人吸收利用。

为您推荐

赛义德·麦赫迪·舒查依

赛义德·麦赫迪·舒查依 : 生于德黑兰。完成中级教育后进入德黑兰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毕业之后,从事剧本写作,逐渐转入小说创作。从20岁起,在杂志报刊上发表作品。在小说、剧本、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外..

《在雪松林下死去的城市》

《在雪松林下死去的城市》 : 出版于1999年。作品描写了一位名叫基扬的年轻教师被派遣到一个名叫沙尔斯塔尔的偏远山区小城任教的经历。小说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主要脉络有两条:一是基扬的远房..

法罗希

法罗希 : 生于锡斯坦。仕宦人家出身,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精通乐理,擅长操琴吟唱,是伽色尼宫廷诗人的代表人物。在为马赫穆德及其嗣王歌功颂德的诗作中,常以明丽流畅的抒情诗句开头,字里行间跳动着欢快的音..

德赫胡达

伊赫桑·阿巴斯

伊赫桑·阿巴斯 : 生于耶路撒冷。在当地读完中学后赴开罗大学文学院学习,1945年获学士学位,195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51~1960年先后在巴勒斯坦的学校和苏丹喀土穆大学任教。1961年后为贝鲁特美国大学文..

艾迪布·奈哈维

艾迪布·奈哈维 : 生于阿勒颇。1954年毕业于大马士革大学法学院。20世纪50年代初在法国索邦大学求学。由于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被迫停学回国。在埃及和叙利亚联盟期间,他是议会反对派领袖之一,..

《水晶果园》

《水晶果园》 : 出版于1986年。作品描写了几位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家庭的命运,追踪战争后遗症。小说以烈士遗孀素玛耶的孩子诞生开始,逐渐进入其他一些家庭:自卫队队员哈米德·礼萨与他的妻子玛丽荷、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