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莱尔斯,Ph.

    索莱尔斯,Ph. :

生于波尔多。父亲是工业家。索莱尔斯是加里玛出版社终身职业作家。他在短篇小说《挑战》(1957)获费纳隆奖后开始使用索莱尔斯为笔名,索莱尔斯拉丁语原意是一切皆为艺术。1966年与赴巴黎学习的保加利亚姑娘J.克里斯蒂娃结为伉俪。1960年他在瑟伊出版社创办的《原样》(又译《如是》)杂志,1982年在加里玛出版社更名《无限》出版至今。它不断开辟文化领域的创新思路,在哲学、宗教、思想、文学等方面活跃了法国文坛。

索莱尔斯与R.巴尔特、J.德里达、G.巴塔耶、M.福柯、J.拉康、克里斯蒂娃等同为法国结构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欣赏达达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等学术主张,却始终不愿给自己及作品定位。他的思想变化迅速,令人目眩,时空交叉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主要特色。他的小说《天堂》(1981)以怪异的文体轰动了法国文学界。开创了无标点符号、无断句的新形式:文本不再主宰断句,用纯节奏性音乐和复调摆脱了主体的极限束缚,神学家的出现显现了天主教思想的重要性。《女人们》(1983)叙述了主人公与女性的关系,对性的感受与体验,描述了主人公的感官刺激。《时光的旅人》(2009)追述了诸多诗人、文学家、音乐家、哲学家的往事与作品。《通灵者》(2014)表现了不同形式的通灵术。其他作品还有《固定的激情》(2000)和《情色之花》(2006)等。

索莱尔斯的论文集《极限体验与书写》(1968)通过对但丁、D.-A.-F.萨德、S.马拉美、A.阿尔托、巴塔耶和洛特雷亚蒙的剖析,打破线性的文字叙述,探讨非线性的、多重的隐匿空间,显现叙述对象的无限性。他与法国当代诸多文人的交往,在意大利、美国、以色列等地的游历,构成了一部微观的欧洲当代文学艺术史。他将自己的回忆录称为《一篇真正的小说——回忆录》(2007),一方面承认这是亲自讲述自己的一生,另一方面是对本人思想经验与文学创作经验的回顾,从中甚至可以了解到整个法国20世纪思想与文学的变迁。他的论文集还有《卡萨诺瓦》(1998)、《无限的颂歌》(2001)、《走向天堂》(2010)等。

为您推荐

织布歌

织布歌 : 织布歌每行诗有8或10个音节,尾音押韵,每一节有4~8行,以副歌结束全诗,加强了抒情色彩。织布歌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或为骑士的归来欢欣鼓舞,或哀叹情人的死亡,或诉说婚姻的不幸,或抱怨自己遇人不淑。 织..

米歇尔,L.

米歇尔,L. : 米歇尔是一个女仆的私生女,但是收养她的律师夫妇使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从小喜爱诗歌,曾把自己的习作寄给V.雨果,受到了雨果的赞扬。她长大后就读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农村当小学教师..

维勒贝克,M.

维勒贝克,M. : 生于法属留尼旺岛。父亲是深山导游,母亲是麻醉师,维勒贝克6岁起被寄养在祖母家,度过了孤独的童年。后来他就用祖母的名字作为笔名。获得农学工程师资格后,他又转入国立高等卢米埃尔学院学习..

米肖,H.

穆尔豪斯,F.

穆尔豪斯,F. : 生于新南威尔士的诺拉。先后就读于诺拉中心小学、伍伦贡初中以及诺拉高中。毕业后在《每日电讯报》当见习记者,同时作为昆士兰大学校外生注册学习本科课程,但最后未完成学业。50年代末至6..

罗布莱斯,E.

罗布莱斯,E. : 生于阿尔及利亚奥兰市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原籍西班牙的泥瓦工,在他出生前去世。母亲是洗衣妇,家庭的贫困使他从小就同情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罗布莱斯从阿尔及尔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中学..

维埃内,J.

维埃内,J. : 生于贝济耶,卒于勒瓦尔圣日耳曼。父亲是制宪议会议员。早年从军,在大革命和帝国时期立过战功,曾两次被俘。他的诗歌大多是只看标题就足以概括内容,如《奥斯特里茨颂歌》、史诗《菲利普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