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十二章:【十二章】指古代冕服中的十二种纹饰。
《虞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即绘),宗弊、藻、火、粉米、,缔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汉末郑玄在《周官》刮服条下注说,“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績宗彝藻火粉米截,希绣,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舜欲观,华虫五色之虫,績人职曰,‘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以之谓是也。
’希读为缔,或作黹,字之误也。
王者相变,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于施旗,所谓三辰旌旗,昭其明也。
而冕服九漳,登龙于山,登大于宗彝,尊其神明也。
九章初一白龙,次二日山,次三日华虫,次四白火,次五日宗彝,皆以为绩。
次六日藻,次七日粉米,次八日,次九凹散,皆希以为绣。
”这里指的十二章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宗彝(虎)、粉米、黼、散。
而各级祭服所用纹饰,据《后汉书·舆服志》记:“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
三公诸荧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五采。
”即天子用十二章时,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章,以下递减。
十二章的颜色,由青、黄、黑、白、赤五色相间使用。
《尚书·大全》:“山龙纯青,华虫纯黄,作繽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
”饰的形态品质赋予其道德的意义。
隋顾彪在《尚书疏》里说:“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能兴雷雨,龙取其变化无方,华取文章,雉取耿介,藻取有文,火取炎上,粉取洁白,米取能养,燃取能断,敲取善恶相背。
”宋聂崇义在他的《三礼图·衮冕条》说:“以日月星辰,“画于涟旗,所谓三辰旌旗,昭其明也……龙能变化,取其神。
山取其人所仰也。
火取其明关于十二章的离意,后代根据纹也。
宗彝古宗庙彝尊名以虎,画于宗彝,因号虎维为宗彝。
虎取其严猛,蛙取其智,遇雨以尾塞鼻,是其智也。
”同书“冕条”说:“藻水草也,取其文,如华虫之义。
粉米取其洁,又取其养人也。
……诸文亦作斧,案绘人职据采色而言。
白与黑调之铺,若据绣于物上,即为金斧之文,近刃白,近黑,则日斧,取金斧断割之义也。
青乌黑为,形则两已相背,取臣民背恶向,亦取君臣离合之义。
”这些夷意很明显地代表了儒家的文化意识。

为您推荐

月华裙

月华裙:【月华裙】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一种裙子。 裙子在一裥之中,五色供备,但都非常轻淡,风吹动后墨现出如皎月般的晕耀光华。 故名为月华裙。 唐代即有相类的“月色裙”。 王建诗句云:“武奥白送西王母,新换冤裳月色裙。 ”..

风冠霞帖

风冠霞帖:【风冠霞帖】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样的打扮,其他人也有类似的装束,《艺文类聚》卷六十九引昊汉鸿《羽扇赋》;“惟羽扇之攸兴,乃鹉之嘉客。 ”《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引裴《语林》,“诸葛武侯与宣五(司马义)有谓滨将..

烹饪

烹饪:【烹饪】即烹调食物,《易·鼎》:“以木巽火,亨(烹)饪也。 ”作为一的愉悦和满足。 饮食不只是口腹之欲的满足,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因而人们常常把美食作为审美对象,使之包含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要求烹饪..

茅台酒

八音

八音:【八音】①乐器的总称。 《简书·虞号·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南北朝嵇康《声无哀乐论》,“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调之乐。 ”又:“先王恐天下流而不反,故具其八音,不渎其声,绝其大和,不穷其变。 ”唐代韩..

五色作服

五色作服:【五色作服】指模拟自然界之丰富多姿的色彩形态而制成服饰,使之美妙无比,并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后汉书·與服志下》;“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 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晕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

衣服容统者,所以悦目也

衣服容统者,所以悦目也:【衣服容统者,所以悦目也】说明服饰仪表要追求视觉美。 刘向《说苑·修文》,“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声音应对者,所以悦耳也:嗜欲好恶者,所以悦心也。 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则民之目悦矣。 ”这里把衣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