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大巧若拙】指最灵巧的就象处最笨拙的一样,借指审美过程中,最美的形象是通过朴实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着属,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的“大巧”不是指一般的聪明智慧之巧,这是人为之巧,人工之巧。
“大巧”是抱出乎本性:顺乎自然的无为之巧,是人的心灵精神的高度表现。
这种“大巧”的表现形式就是“拙”,拙而朴实,拙而真实,拙而直率。
这种“拙”不是一般的笨拙患,而是外拙内巧,借拙达巧,是“大巧”的集中表现。
可见,“抽”就是指自然。
只有通过自然无为的方式才能获得审美对象,由此达到“大巧”的目的。
老子的“大巧若拙”的命题为历代文艺家所重视,在艺术实践中注意处理好巧与拙的辩证关系。
不少文学家比较注意语言运用上的巧与拙的处理,倾同于追求淡、朴、实、拙的语言表现方式。
清末河论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倡导“重、拙、大”的评词标准,其中的“拙”即是指这种“大巧若拙”之拙,它是一种“有不得已出乎其中而不自知”(《越风词话》)的自然朴实的表现方式。
为您推荐
心存耳想:【心存耳想】指作者在观察外物时,心中默记,限睛不离开外物形体而进行艺术想象。
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记载宋迪和陈用之谈论绘画艺术经验:“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调用之曰:“汝画信工,但少天趣',用之深状其..
肥痰各称,妍淡曲尽:【肥痰各称,妍淡曲尽】的特点被表现得很精确,具有一种和谐美。
宋吴可《荆溪林下偶谈》卷三:“四时异景,万卉殊态,乃见化工之妙;肥瘠各称,妍淡曲尽,乃见面工之妙,水心为诸人基志,廊庙者赫奕,谓“闽士指描写对象..
阴阳柔:【阴阳柔】.“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和“阴柔”又分别合用而相对,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成对范畴,用以概括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的矛盾与统一,概括万事万物彼此对立而又互相消长的趋势与特征。
这..
化俗为雅:【化俗为雅】指文学创作中,在一定?条件下粗浅通俗可转化为文雅深致。
清黄图现《看山阁闲笔·文学部》,“元入白描,纯是口头言语,化俗为雅。
亦不宜过于高远,恐失词旨,又不可过于慨,恐类乎俚下之谈心。
”结合元人的..
虚实柜间:【虚实柜间】①说明生活基础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虚构人物形象要有一定的生活依据:有生活依据的人物形象也要经过虚构创造。
清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总批:“张青述鲁达被毒下,忽然又撰..
主宾相顾:【主宾相顾】指文艺创作中既要突出主笔,又婴把握好余笔,使主宾兼顾,海然一体。
前入主要用来论书法。
清朱《书法约言》:“楷书如快马研阵,不可令滞行,如坐卧行立,各极其致。
草书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来不可止,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