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画之法

观画之法:【观画之法】即观赏绘画艺术作品的方法。
元人汤凰说:“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
若看山水、梅兰、枯木、瓷石、墨花、墨等游戏翰墨,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
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趣。
"六法最先由谢赫提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得到普遍认可,既成为创作绘画作品的要求方法,也成为鉴赏品评绘作品的标准和方法。
宋人刘道醇也有与汤屋相一致的说法:“夫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也。
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来去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圣朝名画评》)创作是否以气韵为先,古代文论家存在分歧;但欣赏品评以气韵为先,却是较为一致的意见。
清人邹一桂说:“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画内,而气的则画成后得之。
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者,乃贯鉴家畜,非作家法也。
”(《小山画谱》)所谓“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成“以气韵为第一者”,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赏首先应该看作品是否富有生气,栩栩如生,神采飞动:二是说“气韵”是绘画鉴赏的最高标准、总休标准,只有形似,没有神似或神似程度太低的绝非佳作。
因此,从方法上说,先观形似亦非正途,苏轼说:“论以形似,见与儿意邻。
”气韵是绘作品的最高境界,也是鉴赏者的最高审美理想。
其他几法是对绘作品的具体要求,一般的鉴赏者不一定懂得,而如能掌握当能更内行地欣赏绘画,韩拙说,“其格法之要,切知之,方能定优劣,明悬非,可调精通善鉴者。
思。
”说的就是这个意言文字之外所离含的审美意蕴。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茎;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荃,指鱼符,一种竹制的捕鱼工具。
蹄,指兔网。
这里用来比喻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意思的符号,只是起精工具和手段的作用,而一旦表达意思的目的达到,工具和手段就丧失了它的意义了。
子·大宗师》)所提倡的“忘己”(《庄子·天地》)“忘水”(《庄子·达生》)“忘形”(《庄子·让王》)“忘利”(同上)“忘心”(同上)的思想是一致的。
它表明了一种自然无为,浑然一体的状态,对语言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熟练境地。
这种“忘官”状态亦是同庄子追求的“无言”(《庄子·天地》)表达方式相遥的。
它不追求语言文字本身,而是追求言外之意,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汤屋论述观画的方法还谈到,“看画之法,不可一途而取。
古人命意立迹,各有其道,岂可拘于所见,绳律古人之意哉?”不同的画家表达情感确立意味的方法途径是不同的,因此鉴赏就婴善于发现不同画家的不同艺术个性,这才能较准确地把握不同作家作品的独特意境和意蕴。

为您推荐

欣赏

欣赏:【欣赏】指对文学作品吟咏、体味。 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再听时,恰喝到,‘只为你如花美誉,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

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这是一个里要的美学观点,辩证地说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后反而似未经锻炼,即精心雕环后天成自然,很出色奇巧却又具有本然之色。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古乐..

仁者见之调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仁者见之调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调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说明文学欣赏有主观差异性。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风诗》三首,用意各有所在,仁者见之谓之“卖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道出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故能感..

师旷之耳

化工

化工:【化工】与“画工”相对,由“造化为工”演化而来。 汉贸谊《鹏鸟赋》:“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一般是指天地自然创造或孕育万物的功能。 作为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个概念,它的含义主要是..

得意而忘言

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言】参见C言不尽意)条。 庄子美学命题之一,指语言文字是为了表达意思的,只要获得意思,也就达到了国的,语言文字就无关紧婴了。 借指审美过程中,要获取的是语“忘言”同庄子的“坐忘”(《庄这种“忘言..

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

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以金玉共可也。 ……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室。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故《关店》,兴也,康王晏朝而即为冰鉴;‘讶谟定命,远道辰告’,观也,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