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果报而救荒

    不因果报而救荒 : 今之劝人为善者,莫不以果报之说动之。此亦以神道设教之一法。然论救世之实心,因怵于果报而为善,是有所为而为善也,其救世之心必不诚。不因怵于果报而为善,是无所为而为善也,其救世之心不容已。尝见有施惠于人者甚小,而责报于天者甚奢,甚而豆羹箪食之微惠,亦形诸词色,自鸣得意。其人虽迥异于自了汉一流人物,而所见者浅,皆缘不学无术之故。岂知果报之说,圣人不言,其心惟日与天地万物相流通。盖天地万物,皆凭乎气,气清轻而上浮者为天,气重浊而下凝者为地,以及日月星辰,皆一气所运行,春夏秋冬,皆一气所推移;山川河岳,皆一气所发皇;草木鸟兽,皆一气所化育。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气正而壮,则为圣为贤,经天纬地之业,皆从此出;气散而馁,而为庸为愚,苟且因循之弊,又皆从此出;气骄而溢,忿而很,则为逆子,为奸臣,为大盗,无所不至。极而言之,积善之家,以善气相感召,故能易危为安,化险为夷;其子孙又未必皆不贤,其或有未必贤者,祖宗之余殃未尽也。积不善之家,以戾气相感召,故祸不得而倾之者,福亦从而败之;子孙又未必皆贤,其或有未必皆不贤者,祖宗之余庆未尽也。盖殃尽必昌,庆尽必殃,天人感召,有至理存焉。不言果报,而果报即在其中。孔子云:修己以安人,安百姓。人但当全其所得于天,尽其所为于己,而溥其恩泽于人。试思流亡蒿目,性命安危,界在呼吸,均是人耳,我辈若托生非地,便是这等样子。幸得自足,又欲享丰席盛,为子孙长久计,而眼前济人,一钱不舍,不知水火盗贼、疾病横灾,皆能令家业顿尽。小小福分,亦是天地庇之,岂一吝啬能致此哉!一旦无常,只供子孙酒色赌荡之资,何如积德救人之为愈乎?此理至明,彼直不思量到耳。居尝谓:与其留余财于子孙,不如留余德于子孙。济世利物,分所当为,即无果报之说,大丈夫固应如是也。(原书眉批:人苟因怵于果报而为善,其心犹有所筦摄而不敢肆。若无所为而为善,非圣贤不能。是条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为您推荐

因果互证法②

因果互证法 : 直接从事实本身的因果关系中找根据,用原因证明结果,或者用结果来证明原因的一种方法。因果互证是在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为事物发展是有因果关系的,一定的原因..

因果复句

因果复句:一个分句说出原因,另一个分句说出结果。分句与分句间常用的关联词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之所以……是因为、因此、因而”等。1.说明因果句(所表示的结果都是既成的事实)。如:“因为那边正有‘武器的..

因果句(语言)

因果句(语言):也叫“因果复句”。一个或几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或几个分句推断出结果的复句。可分两种:(1)说明因果句。常用“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联结,先说明原因后说明结果。如“因为马克思有广博的..

因果格(语言)

不因果报而救荒

不因果报而救荒 : 今之劝人为善者,莫不以果报之说动之。此亦以神道设教之一法。然论救世之实心,因怵于果报而为善,是有所为而为善也,其救世之心必不诚。不因怵于果报而为善,是无所为而为善也,其救..

救荒举要序

救荒举要序 : 天下之大,俦类之繁,何在非人?何在非我?以人视我,我亦人也。以我视人,人即我也。境莫苦于穷饿,事莫急于救荒。一人丰亨,而坐视万人之冻馁,一家温饱,而漠视四境之颠连,若秦人之于越人,..

重刊《救荒举要》家政约言条例四

重刊《救荒举要》家政约言条例四 : 一、是书火于兵燹,难窥全豹。今则存者刊之,缺者听之,不敢以意增损,致贻貂续之讥。盖述也,而非作也。 一、古人刻书无圈点,自明季经义盛行,始滥觞矣。今亦袭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