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济之(1898~1947)

    耿济之(1898~1947) :   现代文学翻译家。俄国和苏联文学作品的译者。原名耿匡,字孟邕。笔名济之、狄谟、C·Z等。上海县人。1917年18岁时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与瞿秋白同学。1918年试译托尔斯泰的小说《克莱采尔奏鸣曲》;同年又与郑振铎相识,并结为挚友。五四运动时,作为俄文专修馆代表积极参加各种示威游行活动。1920年12月在他家开会,与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这时他已大量翻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俄国作家的作品,并为1921年《小说月报》的《俄国文学研究》号外撰文译稿,与郑振铎以C.T.和C.Z.的笔名合译了《赤色的诗歌──第三国际颂歌》,亦即《国际歌》。从1922年起,耿济之去苏联赤塔中国领事馆工作,后又调至伊尔库茨克、列宁格勒、赤塔等地的中国领事馆和莫斯科中国大使馆工作,但他始终不离翻译,当上海处于"孤岛"期间时翻译亦未中辍。他翻译的作品是多方面的,俄国作家的作品,有果戈理的剧本《巡按使及其他》;有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猎人日记》及剧本《村中之月》;有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集》(与瞿秋白合译)、《复活》、剧本《黑暗之势力》及《艺术论》;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译稿毁于"一二八"战火)、《白痴》、《少年》、《死屋手记》、《卡拉马佐夫兄弟》;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本《大雷雨》;有《柴霍甫短篇小说集》(与其弟耿勉之合译)。他翻译的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高尔基的《家事》、《俄罗斯浪游散记》、《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及剧本《蒲雷曹夫》。从而在翻译俄国与苏联文学方面作出了贡献。

为您推荐

《革命烈士诗抄》

《革命烈士诗抄》 : 收录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的诗词选集。萧三编辑,1959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初版选收43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的诗词122首。   1962年经萧三增订再版,..

高適(约702~765)

高適(约702~765) : 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

贡唐·丹白准美(1762~1823)

贡唐·丹白准美(1762~1823) : 清代藏族学者、诗人。安多地区作格(今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拉卜楞寺贡唐仓的第三世活佛。 7岁出家,17岁前往拉萨哲蚌寺果芒扎仓深造,从名师格桑欧珠主攻中观、俱舍论和律学等佛教经典,著..

葛立方(?~1164)

《歌谣周刊》

《歌谣周刊》 : 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 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最早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印发,自25期起脱离北京大..

高士其(1905~1988)

高士其(1905~1988) :   现代科学文艺作家。原名高仕,1905年11月1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市)。其父曾任清朝外务部官员,擅长写诗,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教育。   1918年高士其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瓯弦..

格则勒

格则勒 : 维吾尔族诗歌的一种形式。"格则勒"一词源出阿拉伯文,原意为"调情逗爱",也可径译为"情诗"。这种诗体是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维吾尔地区,而被移植于维吾尔诗坛的。最早见于记载的,是生活于13至14世纪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