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剑室诗话》

    《磨剑室诗话》 :

作者柳亚子。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又改名弃疾,字亚子。南社发起人,有《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录》等作品传世。

1917年8月,《磨剑室诗话》连载于《民国日报》中的《诗话》栏目。正值南社内部关于唐宋诗的论争开始升级,以柳亚子为主的宗唐派,对南社宗宋派文人展开激烈的批评。《磨剑室诗话》针对宋诗派及其追随者而来,阐明反对宋派诗的理由。

首先,《磨剑室诗话》批评宋诗派祖师黄庭坚是“花面丫头”,有“屏角窥人,扭捏作态之意”,而陈三立、郑孝胥等宋诗派人物学习涪翁,变本加厉,不值得去效法和学习。故《磨剑室诗话》屡标举元好问、朱彝尊、冯班等批评黄庭坚之诗论,讥讽其诗乃“驴夫脚跟”“嫠妇枕席”,令有识之士齿冷。

其次,《磨剑室诗话》把诗品与人品对应起来,把宋派诗看作是“亡国之音”。柳氏指出:“诗文有与时代者,有不与时代相应者。”不与时代相应者,如陶渊明、明七子,与时代相应者,即应运而兴的宋派诗,其“适足代表亡清之社会,此时代既乱,而诗文亦随之而乱,所谓诗文与时代相应也”。在此基础上,他表明了自己反对宋诗派的理由,即:“仆反对陈郑之用心,尚不在为亡清残局论功罪,而在为民国骚雅树先声。故即退让数百步,而承彼为清季有数之诗人,亦复何与民国事?”可见,柳亚子对视为“亡国之音”的宋诗派尤为痛抵,必欲打倒而后快。

最后,《磨剑室诗话》提出了高华有力的盛唐之音,才是应该效法和学习的对象。故柳亚子极力称赏章太炎、杨沧白、汪精卫、苏曼殊、马君武、吴又陵等诗歌,并指出:“以诗人之品格而论,当推余杭为第一人。以其戛戛独造,不落唐宋人单词双语。余若杨沧白,抗怀汉魏;汪精卫,蹑步少陵;苏曼殊、马君武,旁通鞮译,融欧亚文学于一炉,而其共冶之。”“温柔敦厚,丽而有则,华而不缛,为吴又陵首屈一指。”由此可见,柳亚子的诗学观所在。

柳亚子及其《磨剑室诗话》看到唐、宋诗学的各自特性,以唐音打压宋调,有其复杂原因。但柳氏论诗的着眼点并未完全放在诗学批评本身,而更多比附于政治之中,以民族大义来压人,自然显得肤浅和空洞。他完全是因人论诗,由同光体而否定宋诗派,也导致了唐宋诗派由诗学论争上升到人身攻击,最终踢散了南社的道场。在这方面,作为南社社长的柳亚子及其追随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您推荐

《伯山诗话》

《伯山诗话》 : 作者康发祥。康发祥(1788~1865),字瑞伯,号伯山。江苏泰州人。有《伯山诗话》《伯山诗钞》《伯山文集》等,后汇集为《伯山全集》。《伯山诗话》2卷,以“随到随刊”(《凡例》)之故,又陆续刊《后集..

《樗寮诗话》

《樗寮诗话》 : 作者姚椿。姚椿(1777~1853),字春木,又字子寿。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父姚令仪,任四川布政使,家富藏书,筑有“通艺阁”藏之。姚椿幼即好学勤读,博闻强识,颇喜骈俪,有“两脚书橱”之誉。乾隆五十..

《兼济堂诗话》

《兼济堂诗话》 : 共1卷,魏裔介著。魏裔介(1616~1686),字石生,号贞庵,直隶柏乡(今属河北邢台)人。顺治三年(1646)进士,官至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乾隆(1736~1796)初追谥文毅。有《兼济堂集》。按《清览集》有顺治十..

《梅村诗话》

《三家诗话》

《三家诗话》 : 共1卷,尚镕著。尚镕(1785~1863),字乔客,一字宛甫,江西南昌人。诸生。晚客河南,历主三山、聚星、崇实、唐县等书院。有《持雅堂全集》。此篇据道光五年(1825)姜曾序,乃作于是年乡试落榜后之第五夜..

《筱园诗话》

《筱园诗话》 : 共4卷,朱庭珍著。朱庭珍(1841~1903),字小园,一作筱园,号诗隐,云南石屏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有《穆清堂集》。书前有同治三年(1864)、同治七年及光绪三年3篇自序,交代写作修订始末,长达10余年..

《国朝诗话》

《国朝诗话》 : 共2卷,杨际昌著。杨际昌(1719~1804),字鲁藩,号葭渔、蓬莱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乾隆六年(1741)举人。会试未第,遁迹山林,以授徒行医终。有《澹宁斋集》。据卷首例言,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三年,杨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