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
作者丁玲。1931年9月始连载于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第1卷第1~3期。1933年2月收入作者同名短篇小说集,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初版。后编入《丁玲全集》第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931年,中国发生波及16省的特大水灾,《水》的写作就是对这一重大社会事件的跟进与介入描写。小说以一渡口的农民为描写对象,前半部分写他们在恐慌中奋力严守堤坝,后半部分写堤坝决口后,幸存的灾民逃难到镇上,却得不到丝毫救助。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灾民们终于开始醒悟,天灾之外更严酷的是“吃人”的人祸。他们组织起来,咆哮着,冲到镇上的粮仓去。
与丁玲此前的写作相比,《水》突出了农民群像和宏大场面,笔触粗犷,文字重浊。既是丁玲个人创作上的一个转折,也是左联影响与指导下普罗文学的一次重大突破。1932年1月,冯雪峰在《北斗》第2卷第1期发表评论《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认为这篇小说在重大题材的选择、对阶级斗争的理解、新的描写方法上,都表露出“新的小说的萌芽”。同时,冯雪峰也通过梳理丁玲创作生涯,指出《水》的写作展示了进步知识分子作家“从离社会,向‘向社会’,从个人主义的虚无,向工农大众的革命的路”。《水》因此成为左翼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